奥运金牌是我的[花滑] 第952节
书迷正在阅读:我真不是明君!、非常规事件调查组、漂亮炮灰美又癫,沙雕勇闯娱乐圈、死遁重启后,人人都以为我是幼崽、喜欢成绩好的?早说啊、睡前小甜饼短篇集、作精少爷下乡,村霸你别太宠了、在卡牌世界造机甲、劝你不要得罪我、[HP同人] 一切为了可乐
很多时候想不起来这些,再回首,往事如烟,又沉重得仿佛大山,朝着她重重砸来。 丛澜知道系统肯定做了什么。 不然她现在不会活得这样轻松快乐,那些过往的复杂经历几乎消失在她的脑海里了。 就连去那个特别的神奇的空间里训练,她都不会沉浸于过去。 曲矜从疫情里看到了生与死,一边寂寥黑暗,一边鲜活斑斓。 他写了这首曲子。 丛澜从曲子里想起来了她的过往。 生死相接,唯有身处其中,才懂得走在这条路上的难过悲伤。 可这条路,生与死的这条路,到底怎么走下去? 她想给这个短节目起合适的名字,想了好久好久,终是否定了所有。 然后她回到了最初,看着那个被她重新敲上去的“17”。 丛澜的生日。 她诞生在这个世界上的那一天,发出啼哭的那一天,是郁红叶鬼门关走过的那一天,也是母女平安的那一天。 与丛澜最为相关的,初次的,生死相接。 女性生孩子的死亡率在18.3/10万以下。 乍一看不高,但不生孩子就不会有这个死亡的概率。 郁红叶用她的生带来了丛澜的生,用她的死求一个丛澜的生。 那是母亲主动走向生死之际,带回来的生命。 丛澜看着那个数字,就觉得它其实足以成为短节目的名字。 2020赛季新的短曲,就叫《17》。 考斯滕由丛澜绘制,郁红叶制作,母女的合作在此时又有了新的含义。 少面积的白蓝,深蓝色渐变至黑暗的竖向过度,是蓝天到海底的距离。 如果母亲是神,那么这就是神塑造生命的过往。 · 这场短曲的旋律和配置,早就泄露出去了。 直播训练就是这样的,运动员的新节目、当前状况,都会被外人看到。 外行人看个热闹,内行人看的是门道。 钻石表演赛能让人们见到梯队建设的成果,从跳跃到节目的表现力,割裂开来,对冰迷来讲前者热闹,后者是纯粹的美,但它其实也是训练里常见的内容。 没听说练专项基础的时候还非要把整套节目的表现力加上的。 跳跃大赛反而更能让其他运动员和教练们见到,这群参赛者们的真实技术水平。 因为比赛期间,为了符合节目,在赛事里求稳,很多方面都要做妥协。 训练难度不等于比赛难度,但训练难度到了,比赛难度也会跟上。 冰迷们一直在强烈要求,希望可以看到国家队成员们时不时的训练,最好来个直播。 这个要求注定不会被满足,顶多在休赛季的时候给大家看一次,别的就甭想了。 每次有这样的讨论,著名反驳例子就是丛澜索契的四周跳杀手锏,当时她那两种四周跳,震撼了所有人,也让注满水的赛场显得薄弱无力。 这场破晓杯的直播一开始,丛澜就成为了所有人关注的重点。 她的两套曲目一经流出,各大俱乐部里就都有了对长短曲的拆解。 · 丛澜拽了一下左侧肩带,又侧着脑袋,反手把同侧的耳后碎发向后面抚了抚。 这里有点碎毛跑出来了。 她收回右手,往前滑行的同时利索地进行着找核心的准备动作,还小小地跳了半圈,又继续滑到了场中。 一个刹车,她停在了正中间。 这次的冰面logo很好看,除了赞助商的牌子和花协的标志以外,最大也最中间的,便是这个新做的抚顺站logo了。 丛澜低头,单膝半跪在冰上,恰好位于logo的冰面前,她身后就是那道变形了的水滴。 短节目的技术配置没什么改变,它的发挥余地不大,能做的就是编排衔接。 她常用的跳跃就是四个,其中3lo是连跳。 丛澜觉得如果换成3lo3lo的连跳会更合适,但考虑到了bv,最后还是没换。 今年依旧是3lz,3f3lo,3a。 前年其实是3lz3lo,她不管是f还是lz后面接3lo都挺顺的,也没什么成功率的偏差,做得都挺好。 茱迪给她编排时很随意,丛澜怎么排都可以完成,不用考虑扬长避短,不必担心这点实现不了,唯一要忧愁的就是编得不好怎么办? 她可是国家队的人! 要是这次,丛澜的sp编得不够好,拿不到好的分数,那不就说明她茱迪编舞能力下降了吗! 丛澜的过往wr太多,多到离谱,给编舞师的挑战也越来越高难度。 接她的曲目是快乐也是痛苦。 上赛季茱迪也参与了《朱鹮》的编舞,可是,今年的丛澜跟去年的也没什么两样,sp没《朱鹮》好,那就确实都是她的锅了。 张简方知道丛澜退役后花滑可能会有落差,他也认可,不可能团队建设里每阶段都有一个丛澜续上。 这是做梦。 但他也会幻想,万一呢?真要是有呢? 茱迪也是这样的。 她明白运动员的成绩是有起伏的,丛澜上赛季分数打满,这个赛季不满也是正常。 可她就是幻想着,万一呢?真的可以延续呢? 最初动手编排时就是这样的想法,等跟丛澜一点点探讨过后,不断地对sp修改以后,茱迪这样的想法就越来越深刻了。 她是真的觉得,丛澜在《17》上的表现,应当要比《朱鹮》更好。 所以,她不允许自己拖后腿。 《17》就是最适合丛澜的曲子,没有之一。 · 丛澜不是用这首短节目来讴歌母亲。 又或者说,她不单单是用这首短节目来讴歌母亲。 她赞颂所有奔赴死亡之地,与死神擦肩而过的人们; 她悲悯所有身处绝境又挣扎生存的人们; 世界荒芜黑暗,海底孤寂阴冷,但仍有火苗亮起,有星光奔赴而来。 光会照进黑暗里,在你破土的那一霎,在有人朝你奔来的那一瞬。 丛澜边编排边学舞,她学这个真的很快,要比其他的曲目学习进度更快。 几乎是第一次将全套动作都学会,要完整地滑一遍的时候,就已经能够把情感都放进去了。 于谨本是要看丛澜的短曲编排如何,一般来说第一遍、第一天,都是在抠技术动作,然后逐渐地抠细节,但这一次,他却直接看哭了。 其实比《风暴》要叙述的转折更少,也没那么强烈,连在训练时用的曲子都不是最后的那一版。 但偏偏就是这么不完整体的《17》,令于谨眼眶酸涩。 那日,驻足观看丛澜合乐的,没有一个人是好好离开的。 茱迪说,我原以为《风暴》、《皓月》、《朱鹮》已经是丛澜的最佳了,直到今日我才发现,《17》是唯一。 它就像是从她骨子里长出来的。 哪怕没有血肉的时候,不是最“光鲜亮丽”的时候,也依然能透过这骨骼,瞧见名为丛澜的灵魂。 她去往的地方没有终点,但她走出了一条路。 你惧怕黑暗吗? 我不怕。 因为黑暗会被光驱散。 如果没有光呢? 那我就做自己的光。 那我就做他人的光。 当我做了自己的光,那我同时也会是他人的光。 光是无形的,有暖洋洋的,也有阴冷的,但不论是哪一种,最后都能照亮方寸之地,驱散无边阴暗。 丛澜的《17》像是一道光。 她在最明亮的冰面上驰骋,体育馆里的光亮很充足。 但她依然亮过所有。 像是从死神手里抢来生命的光; 像是从无到有创造生命的光; 像是将叹息从死地传出的光; 像是从生境将思念送去死地的光; 像是雨夜照亮泥坑前路的光; 像是无数个,无数个,星星汇聚而来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