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节
书迷正在阅读:这个明星合法但有病、失去你,朕只剩天下江山了、美人爹爹已黑化、请为我尖叫!、我在阴冷厂督身边吃香喝辣、请为我尖叫、重生后,806女寝靠囤货在末世、绝对碾压[快穿]、从夜的命名术开始、[清穿+红楼] 太子和我的狗】互穿后
长孙彦走了过来。 今日他来此是为听审,案情却突然停滞不前,他虽未急着置喙什么,但面色也很不好看。 一母同胞的幼妹被害,他心中的悲怒比起儿子只多不少。 且除了悲怒,他更多的是遗憾不甘——替妹妹感到遗憾不甘。 此刻,他定定地看着那与他妹妹年纪相仿的少女,眼底一片冰冷。 那少女却似半点不惧他,反而镇定地迎上他的视线,平静而笃定地同他道:“长孙大人,杀害长孙七娘子的凶手另有其人。” “是吗。”长孙彦冷冷地丢出两个字来。 常岁宁:“是。” 迎着周围无数双视线,她道:“我已查到了一些线索,相信很快便可真相大白。” “那我长孙家可就等着常娘子口中的真相了。”长孙彦沉着脸拂袖而去。 长孙寂跟在他身后离去。 随着常岁安被带下去,长孙家的人离开,围观的人眼瞧着没了热闹可看,也三三两两地开始散开。 “也不知荣王世子的病何时能好?几时才能出面作证?” “你们听到没有……那位常娘子方才说,她已查到线索了?” “……” 众人议论着离去,崔琅压低声音问:“师父,你都查到什么了?果真能帮岁安兄洗清嫌疑了?” 常岁宁却摇头,道:“没有,故意说给他们听的。” 她查到的那些远远还不够。 “……”崔琅叹气:“可长孙家的人瞧着也不会信的,师父那般说,他们大约还要以为师父要耍什么手段替岁安兄遮掩罪名。” 人一旦被一些认知先入为主,便轻易很难改变想法。 “我知道。”常岁宁看向离开的那些围观之人:“我是说给他们听的。” 她两次提到“说给他们听”,崔琅顺着她的视线望去,才后知后觉地明白过来:“师父这是……” 常岁宁未再深言,而是朝那前去捡砚台的人走了过去。 乔玉柏已听懂了。 既是有人栽赃岁安,必会担心栽赃不成的可能,今日这场堂审,说不定就有背后之人的眼睛在盯着! 宁宁此言,是要让对方心中不安,引对方出手? 这正是常岁宁的想法。 她如今虽得些许线索,但若想更进一步,逼对方出手是最快的办法,这种时候最怕对方以不动应万变,藏得太好,不给她抓住尾巴的机会。 捡起了那碎成了两块的砚台,那名文人发起愁来。 长孙家的人怎么这样,随便夺人的东西去砸人,事后还不提赔偿的事。 他总不好拿着东西登门索赔吧? 男子认真考虑了一下,觉得这么做很容易让他还未开启的官途路断,遂只能原地叹气。 这时,一只钱袋递到了他面前。 “有劳谭举人另买一方砚台吧。” 谭离顺着那钱袋看向那说话的少女,惶恐道:“常娘子,这如何使得……” “此事亦是因我常家而起,谭举人请收下吧。” “这实在不妥……”谭离叹息道:“常娘子家中遭逢此等变故,谭某帮不上忙不说,怎能再收常娘子的银子呢。” 他虽拮据,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正因家中遭变,运道不佳。多行好事,或许便能转运了。为有才之士买砚,也算行善了。”常岁宁将钱袋又往前递了递,微微笑了笑:“谭举人行成全之举,也是行善。” 还有这种说法? 谭离一时哑口无言。 片刻后,他双手接过:“那谭某便厚颜行善……咳,厚颜收下了。” 如此取财,也算助人为乐吧……助人为乐亦为道也。 只是这财拿在手中,比他想象的还要更加沉甸甸。 这岂止是赔他砚台,这简直能将他今年入冬取暖用的炭钱一并承包了! 京城不光夏日炎热,冬日冷起来也很要命。 他本还担心冬日掏不出手来写字,现下却是能好好过完这个冬日,以待来年春闱了。 而面前的少女说是为他买砚,又怎知不是存了接济的心思,只是借了个好听体面的由头保护了他读书人的颜面而已。 他的冬日固然是能好过许多,可常娘子…… 谭离心中五味交杂,最终只道:“愿谭某之砚碎,可为常郎君破此灾。砚中残墨,只可污其一时之表也,洗去污秽之日定在眼前。” 常岁宁颔首:“借谭举人吉言。” 谭离向她深施一礼后离去。 “谭兄,你这是……” 等在不远处的几名文人早就留意到了谭离这边的动静,此时都围了上来。 谭离:“此乃常娘子给我的买砚钱。” “常娘子未免太阔绰了……” 有人捧着砚台懊悔叹气:“早知如此,方才我也该凑近些才是!” 起先见谭兄砚台被砸,他下意识地抱紧了自己的砚台,现下他只遗憾自己格局太小——同样都是抱着砚台过来的,他怎却错失如此机遇呢! 一旁的宋显闻言皱眉提醒:“此时又岂是玩笑之际?” 他下意识地看向站在那里的少女。 他虽也是国子监的学生,但他临近科举,可自由出入国子监。 来大理寺,是因他给几位相熟但拮据的举子寻了个替一位员外家中新宅书匾的活儿,每人可得一两银子的报酬,方才是结束之后,“正巧”路过此处。 常岁宁此时也看到了他。 宋显避开她的视线:“走吧。” “诸位,你们说……那常家郎君,难道当真是被冤枉的吗?”离去的路上,有一名举人低声问。 “依我看来必然如此。” “你收了买砚钱,你说了不算……” “常家郎君品性端直,此事多半是有冤情。”宋显看向前方。 几人则下意识地看向宋显。 自输棋后,宋举人对待与常娘子有关之事的态度,似乎变了许多啊。 …… “……她当真是这么说的?” 应国公府内,昌氏很快得知了大理寺发生的一切,此刻眉头紧锁着。 第191章 杀人偿命天经地义 仆妇压低声音,如实回禀着:“是,那长孙父子还说要等着她将真相找出来……” 昌氏眉间浮现出躁意与不安。 今日的会审竟这般不顺,并未能定下常岁安的罪名,且还半路冒出了荣王世子这个证人……虽然因病一时未能出面作证。 她并没有生出天眼,无法提前预料一切,所行皆是走一步看一步而已,正因此,每当有不在掌控之中的变故出现,便会令她格外不安。 在这种时候,常岁宁口中的“已查到了线索”,便更加犹如一根长针,正扎在要紧之处。 仆妇想了想,道:“未必不是她虚张声势,胡言乱语于人前混淆视听……” “不……”昌氏却摇头:“方才有人来传话,有人暗中去芙蓉园详细查问过那马场内侍落水身亡之事……你觉得,这会是何人所为?” “是那常岁宁?”仆妇微惊,那小女郎竟如此敏锐? 昌氏:“她自身自然没有这等手段,显然是司宫台在帮她。” 仆妇微定心神:“夫人放心,那马场内侍之事做的还算干净,他们应当查不到什么……” “但他们能查到马场内侍身上,必然也能查到别处。”昌氏皱着眉道:“有那么多人在暗中帮着她……说不定她当真已经查到什么了。” 她在做一件事先毫无准备之事,这种只能一边做一边查漏的行事之法,让她在面对任何风吹草动时,都会格外多疑。 尤其此事只她一人在暗中谋划,应国公府也好,圣人也罢,都不是能帮她托底之人,反而是她需要提防隐瞒的对象…… 如此种种,加剧了昌氏的紧绷与躁虑。 “我早就说过了,常家那小东西,不是省油的灯!”她猛地拂落手边一只插放着细叶寒兰的玉瓶,眼中闪过一刻杀机。 …… “宁宁,如此是否太过冒险了?” 乔玉柏送常岁宁回到常府,二人来到常岁宁近日常待的外书房中,身侧没了旁人,乔玉柏才担忧地问。 “玉柏阿兄指的是什么?”常岁宁走到书案旁。 “你直言查到了线索,虽说或可引对方出手,但万一……”乔玉柏将声音压得更低,因担心而皱起了眉:“万一对方因此对你下杀手可如何是好?” “如此正好,我愿等着他来杀。”常岁宁已在书案后坐下,“若对方当真是这般冲动之人,如此轻易便乱了阵脚,那此事解决起来便简单了。” 只怕对方并非如此冲动盲目之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