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大宋,无法无天 第52节
商人们显然也是找准了时机,知道这个时候国库正是空虚,趁机发难。 见赵祯面色不好看,晏殊就说道:“官家也不必太忧愁,汴梁存入交子务的钱币也不过五十余万,其中大部分都不是茶商存入,国库三万多贯加上八万贯本金,应该能兑付了。” 赵祯说道:“并非只是汴梁茶商,现在正是春茶上市之际,蜀中茶商已经将成都府路的茶叶送到了汴梁,他们得知汴梁开了交子铺,在成都府存了大笔钱,汴梁茶商们就和他们联合起来,这些人才是大麻烦。” “臣想知道这些人手中有多少交子汇票?” “前段时间蜀中把存余奏了上来,同时与汴梁交子务同步了交子存根。那边存了一百二十七万贯,如果只算茶商的话,加上汴梁茶商,估摸着他们手中的交子汇票,怕是不下三十万贯。” “三十万贯吗?” 晏殊皱起眉头,问道:“成都府如今都已经有这么多钱了,但远水救不了近火,一百多万贯要运到汴梁来,恐怕非三五月的时间行不通,而交子务兑换汇票,最多也就拖个十日,朝廷看来要筹集三十万贯以做准备之用了。” “三十万贯并非什么大事,想想办法总归是有的,大不了从朕的内帑调拨就行。朕担心的是这次只是一个开始,后面还有更大的风波。” 赵祯沉吟着说道:“今年交子务和见钱法开的时机还算不错,交子务没有开到全国去,全国各地的茶商就不能统一在地方存钱,然后从汴梁取钱。可成都府那边不止是茶商,如果他们说动其余商人一同取钱,那么汴梁需要准备的准备金,就超过百万贯了,短时间内根本筹措不到这么多钱。” “这确实是个大问题。” 晏殊低头沉思了一会儿,然后抬起头问道:“官家,这事儿……要不要问问赵骏?” 赵祯不高兴了,说道:“这交子务就是问赵骏才得出的东西,出了事情就只会找他,那大宋养那么多士还有什么用?朕还希望他眼睛好了之后,看看朕的大宋,看看朕与朕的君臣,绝不是他口中那么不堪。” 晏殊苦笑道:“可若是不找他帮忙的话,茶商那边又该如何是好?臣觉得,他们即便没联合成都府所有在交子铺存钱的商人,只需要买下他们手中的交子,交子铺就难了。” 成都交子务成立地最早,所以那边商人之间基本互相承认交子具有货币价值。交易的时候不是用交子去交子铺取钱,而是直接用交子来买卖。 汴梁如今也承认了交子,其余路的商人不好说,但成都府路的商人肯定会承认交子之间可以进行交易。 相比于到汴梁之后,先到汴梁交子务排队取钱,等一段时间才能拿到钱,然后开始置办货物,还不如用交子直接买卖货物更方便。 所以晏殊认为,只要那帮想阻拦朝廷见钱法的茶商们不蠢,肯定会用到这个办法。 到时候汴梁交子务被挤兑破产,见钱法失去了资金来源,最终还是只能流产,这将会成为茶商们继天圣年间的那次之后,对抗朝廷政策的又一次大胜。 赵祯沉思了片刻,抬起头望了眼晏殊,看了他好一会儿,才轻声道:“朕听闻,吕公、宋公、夏相、贾相他们,家资颇厚?” 晏殊之前就被赵祯盯得有些发毛,现在听到这句话,惊诧地看了眼赵祯,但略微犹豫,还是说道:“是。” “之前范希文来参吕相和宋相。” 赵祯话锋一转,面无表情地说道:“朕想问问,同叔公会站在哪一边?” 晏殊只觉得寒毛倒竖,顿时心中一凛,随后说道:“臣……陛下在哪里,臣就在哪里。” “这是同叔公的真心话?” 赵祯问道。 “是。” 晏殊认真道:“食君之禄,分君之忧,这是臣子本份。” 赵祯就笑问道:“不用那么紧张,朕只是想问问同叔公,吕相他们,真的会答应罢黜门荫官员吗?” “不会。” 这次晏殊就回答迅速了许多。 他知道自己该站哪一边。 现在大宋面临的问题是,大量的门荫官员占据了朝廷,他们形成了绝对势力。 因为整个北宋科举取士才三万多人,平均每年才有117名进士。 仁宗时期通过科举考进去的也就四五千人左右,那么如今仁宗朝四万多名官员哪来的呢? 大部分都是通过门荫。 范仲淹想罢黜这些在朝堂上拥有十分之七八力量的门荫官员,就算吕夷简答应,其余人肯定也不会答应。 赵祯就淡淡地说道:“既然如此,你看看这个吧。” 说着指了指旁边范仲淹上的劄子。 晏殊就走过来拿起劄子,略微看了一下,愕然道:“这……” “把这事告诉吕相,他兴许知道会怎么做。” 赵祯说完之后,稍稍思索,又补了一句:“别告诉他是朕要他知道的。” 晏殊颇为震惊,随后顿时明白了赵祯的意思,心中暗说了句真是伴君如虎,纵使千古仁君,也不乏帝王之术。 但他反应很快,立即拱手说道:“是。” “好了,你下去吧。” 赵祯挥挥手。 “臣告退了。” 晏殊就倒退着离开。 等他出了书房,赵祯才把手撑在桌上,揉搓着太阳穴。 见钱法和交子务虽然利国利民,但事情肯定不会像赵骏说的那么轻松和顺利。 很多国家大事,光凭一拍脑袋就做决定肯定不行,就像青苗法那样,怎么看怎么是好政策,却在执行上直接把百姓给害惨。 所以赵祯也不是没有心理准备,有了面对任何考验的决心和毅力。 只是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商人们能这么快想到抵制手段,交子务才开两个月,他们就已经打算通过挤兑来掏空交子铺,逼朝廷放弃见钱法。 虽然刚开始第一波攻击还不算太厉害,然而如果大部分茶商联合起来,还是够朝廷喝一壶,这些也不能不防。 朝廷那些官员们确实个个家大业大,但为了以防万一,还是得想点别的办法。 嗯……看来,得去皇后那里一趟了。 赵祯心里想着。 第54章 官家离不开能臣 大宋很富裕。 但它的富裕主要集中在士大夫阶级以及将门阶级。 百姓该穷困潦倒,还是穷困潦倒。 士大夫们不仅是官,同时也是商,一边从朝廷那里拿着俸禄,一边还扩展着自己的商业版图。 比如吕夷简、宋绶、夏竦、陈执中等人,哪个不是世家子弟,祖上都是高门大户? 这些人数代家业积累,不敢说金玉满堂、富可敌国,单说家财万贯还是有。 不过跟将门比起来,就差了不少。 因为大宋给了将门无比优渥的待遇,杯酒释兵权之后,除了名义上的高官厚禄以外,还有大量的赏赐。 如石守信家,《宋史》记载,“积财钜万,家中多财”,又放高利贷,各行各业都有涉猎。 还有王审琦家族,号称“九院王氏”,在寸土寸金的汴梁城中有九座豪门宅邸。 高怀德家族在汴梁田产、地铺不计其数,五代当中有七人封王。 其余曹彬、李崇矩、郭守文、张令铎等等数十名赵匡胤、赵光义时代的开国将领,一个个也都家财万贯。 光他们每年的赏赐就数不尽数,更别说他们依靠手中的权力在汴梁做生意,像汴梁很多有名的酒楼、茶庄、赌坊、妓院背后,都是将门在把持。 所以汴梁的高官以及高级将领们,是真的有钱。 六月三十日。 夜幕降临,坤宁殿内,一个年轻女子平静地坐在殿中等候着。 她只是化了一个淡妆,面容并不美丽,甚至还透露着一股冷厉之色,宛若冰山。 不久前内侍省宦官首领王守忠过来向曹皇后汇报,说官家准备今日留宿坤宁宫,请皇后做好迎接。 曹皇后颇为意外,虽然与官家成婚已经两年,但二人并没有太大感情,这两年间官家来的次数可谓屈指可数,今日怎么有空来坤宁殿了? 只是意外归意外,曹皇后还是按照流程沐浴更衣之后,稍微化了个淡妆,静静地在殿内等候。 等到亥时初,官家的轿子就已经到了坤宁宫外。 赵祯下了轿子,殿外的宫女宦官纷纷行礼,进入宫内后,看到了椅子上坐着的曹皇后,他脚步略微一滞,表情颇为复杂。 曹皇后站起身,向赵祯欠身行礼:“臣妾见过陛下,陛下万福。” “平身吧。” 赵祯淡淡地说道。 “谢陛下。” 曹皇后的语气也很平淡,并没有因为赵祯的到来有多欣喜。 后宫佳丽数十,但这宠爱是张美人的,是苗御侍的,更她曹皇后好像没什么关系。 对于他们二人而言,两个人的对话以及日常生活,完全不像是一对夫妻,反而更像是没见过几面的陌生人。 赵祯看到曹皇后的样子,没来由心里觉得一阵反感,他真的很厌恶曹皇后对他的态度。 但想到自己还有求于将门,又想到赵骏评价曹皇后是一代贤后,最终还是上去,稍稍犹豫,拉住了曹皇后的手道:“最近国事繁忙,却是冷落了皇后。” 曹皇后又欠身说道:“陛下日理万机,为国事操劳本就是应该的事情,臣妾自当尽守本分,替陛下分忧,并无任何怨言。” 赵祯就说道:“夜深了,皇后与朕入寝吧。” “是。” 曹皇后随赵祯去了后殿寝宫。 寝宫内的宫女帮他们脱下了外衣,随后吹熄蜡烛,两个人像例行公事一样躺在了一张床。 谁也没有动。 赵祯勉强搂住曹皇后,感受到身边平静的呼吸,他也没有多少心思,只是道:“御医说朕身子不太好,让朕少敦伦,这些日子朕都住在后苑木屋,却是少来后宫了。” “陛下要以身体为重。” “这些日子朕让人不准踏入后苑,皇后不会心有不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