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宅书屋 - 历史小说 - 人在大宋,无法无天在线阅读 - 人在大宋,无法无天 第203节

人在大宋,无法无天 第203节

    黑脸中年男人认真地说道:“在下包拯,字希仁,见过判事。”

    说着将告身、鱼袋以及公验递了过去。

    “包……包拯?”

    王吉拿着的笔瞬间僵住,随后猛地抬起头打量了一下,又接过了告身仔细阅读。

    告身是朝廷发的官员证明,类似后世的委任状。

    鱼袋和公验也都是身份证。

    为了防止有人假冒官员,上面都有官员的长相描述。

    王吉确认过眼前的人长相与公验描述一模一样,这黑炭般的脸确实很有识别度,便说道:“你就是包拯?”

    包拯一头雾水道:“判事认识我?”

    “没。”

    王吉摇摇头,随后说道:“你的注拟本官做不得主,你先在衙里等一会儿,容我上报政制院。”

    说着起身离开。

    包拯就更加迷糊。

    政制院的事情他也听说过。

    朝廷如今官制大改,取消了三司,恢复六部,甚至又加了很多个部门,而所有部门的统筹管理者,便是政制院。

    新任政制院知院据说才二十多岁,非常年轻,也不知道是什么来头有如此大的能量。

    但这一切都跟包拯没什么关系。

    因为他在辞官回家乡赡养父母之前只是个小官。

    从八品和州监税。

    芝麻绿豆大小的那种。

    所以上面大人物们的事情,他什么都不知道。

    可问题是为什么自己一个辞官前的从八品小官,需要上报政制院?

    这就令人有点匪夷所思了。

    包拯摸不着头脑,但也不敢多问,就在流内铨的衙署里找了把椅子坐着。

    院子内外进进出出不知道多少人,他有些坐立不安。

    好在也没有让他等太久。

    大概半个时辰之后,王吉急匆匆地回来了,身边还带着一个内侍,对他说道:“去政制院吧,知院要见你,这是领你进宫的李内侍。”

    “额……”

    包拯就这么稀里糊涂地跟着那位内侍出了流内铨,往皇城的方向而去。

    第171章 今年的国家任务

    赵骏此时正在政制院处理政务。

    出发时候的行程都已经定下,第一站是乘坐船只前往南京。

    这个南京不是后世的南京金陵,而是宋朝南京应天府,也就是后世河南的商丘市。

    接着走陆路到淮南东路的亳州。

    因为离汴梁不算太远,估计也就两三天的功夫就到了。

    到时候在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四处转一转,停留个两三月,处理淮南的事情之后,再去杭州。

    大体是先去淮南跟江东走一走,之后可能会去广东那边考察一下外贸,最后从广州去湖南、湖北以及四川地区,视察整个南方的农业和经济。

    从目前的形势上来看,北方暂时还是不能去。边境地区人少战事多,他去了纯粹添乱,而南方是经济和农业中心,去南方最合适。

    得知包拯过来,赵骏就让人把包拯带到政制院。他又让人去吏部把包拯的资料拿来后,就去了小会议室,边看资料边等。

    很快门外响起了敲门声,一声“请进”之后,那位内侍打开门说道:“知院,包拯来了。”

    “嗯。”

    赵骏把手中的资料放在一边,抬起头看过去。

    包拯便走入了会议室内。

    他一路风尘仆仆,脸上依旧带着茫然的神彩,走进来看到赵骏之后,先是微微惊讶,随后还是拱手行礼道:“包拯见过知院。”

    “坐。”

    赵骏示意他坐到自己对面,随后等包拯坐下来之后,才开始打量对方。

    额头没有月牙,脸果然比常人黑一点。

    不过倒不是历史上那样真黑如炭,而是皮肤颜色稍深,整体还是趋于黄种人的肤色。

    想来民间擅长把人神话。

    包拯由于在开封府断案不畏权贵,秉公执法,导致百姓由于他稍微黑一点的皮肤,而口口相传,演变成了后来黑炭加月牙的形象。

    至少赵骏现在亲眼见到历史上的包拯,仅仅只是个皮肤颜色略深,面容严肃刚毅了一点的普通中年男人罢了。

    “包拯,你在任建昌知县以及和州监税的时候,政绩斐然,才能出众,是朝廷不可多得的人才啊。”

    赵骏感叹了一句,随后说道:“可惜你只在任了不到三年,其中有七年多的时间未就职,资历欠缺,殊为可惜。”

    包拯面容严肃道:“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包拯并不可惜自己在任上的时间少,只可惜陪在父母身边的时间不够多,不能再多尽几年孝心。”

    “可是这样你升迁就会受到影响,记得韩琦、文彦博、吴育他们好像跟你一样,都是天圣五年的一甲进士。”

    赵骏反问道:“如今这些人一个个都是中坚官员,韩琦为右司谏,执掌谏台言官。文彦博前年通判绛州,去年年末因政绩出色,已是监察御史。吴育现在也是知审计司,皆为栋梁之才,你难道不后悔吗?”

    “不后悔!”

    包拯摇摇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相比于当官,孝顺父母更重要。”

    “好!”

    赵骏称赞道:“百善孝为先,这是为人的准则,你能够如此有孝心,这就说明品德高尚,值得我对你委以重任。”

    包拯之所以年近四十还只是下级小官,并不是他考的不好,或者政绩差,而是为了赡养父母。

    事实上他跟韩琦、文彦博、吴育等人一样,都是天圣五年一甲进士及第。

    但因为父母年事已高,所以他在担任了一年不到的监税之后,就辞官回家,给父母敬孝。在之后的几年时间里,父母相继去世,又要守孝数年。

    一来一回,耽误了足足八载时间,也让他在资历上跟当初同榜的韩琦文彦博吴育等人比起来,已经是落后了一大截。

    那些人目前基本都在五六品左右,相当于后世厅级干部,而且由于资历政绩,前途一片光明。

    再过几年,他们是有机会迈入五品红袍子大员的位置,如韩琦历史上仅仅在五年后就担任副宰相参知政事,吴育也是在七年后成为副宰相,文彦博则是十年后。

    可以说包拯之所以历史上没成为宰相,最高只担任过计相,除了铁面无私,得罪了不少权贵同僚以外,这八年资历缺失也非常重要。

    这是个比较令人遗憾的地方。

    至少赵骏觉得他很需要包拯这样原则性很强的人在身边当助手,未来处理很多事情也能轻松许多。

    不过这也正是包拯的魅力所在。

    孝顺。

    刚直。

    公正。

    有原则。

    否则他也不会是青史留名的包拯包青天了。

    此刻包拯还是保持着坚毅的表情,并没有因为得到政制院知院的看重而面露喜色。

    对于他来说,做官最重要的是完成自己分内的事情,而不是为了钻营取巧,奉迎上意,获得更大的权力。

    就看到赵骏沉吟了片刻,随后说道:“你可先去开封府担任判官吧。”

    “是。”

    包拯拱手应下。

    开封府判官是七品官,而他之前的监税是从八品,显然是个升迁,而且直接连升三级。

    不过这也不算越级提拔,因为正常的升迁本来就是在考中进士之后,授予将作监丞、大理评事一类的冗散官职。

    接着等地方有实缺便是外放当知县或者推官,以及在各部担任八九品下级官吏。

    若是政绩不错,就提为地方通判、判官一类,也可以调回中央,去三司、御史台、谏台、九寺六监做七八品下级官员或者去各个文馆修史。

    再积累两年之后,基本上就能像现在的韩琦、文彦博、吴育他们成为五六品的中坚官员。

    所以把包拯送去开封府也算是政绩出色一类的提拔。

    对于包拯未来的仕途,赵骏也已经有了考量,先去开封府锻炼,然后外放知州,再调回中央,担任权知开封府。

    至于之后是调为最高执法的警察部,或者最高法的大理寺,还是最高检的审刑院,就到时候再看。

    毕竟包拯还是那个包拯,但说不好因为人生轨迹的不同,而政绩也变得不同,需要以后观察一番,看看他的政绩和作为,才能够做决定。

    “好了。”

    赵骏给包拯授职之后,又勉励说道:“如今大宋各地官员腐败,贪官污吏横行。像包拯你这样的刚正官员殊为难得,先在开封府好好干,做出成绩了我才能继续提拔你。”

    “是。”

    包拯又起身拱手一礼。

    “去吧。”

    赵骏挥挥手示意他离去。

    老包虽然年龄大,但赵骏胜在知人善用,能够把人才放在合适的位置,想来这样的安排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

    唯一可惜的是开封府的毒瘤全被自己扫空了,估计老包也没什么施展拳脚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