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宅书屋 - 历史小说 - 人在大宋,无法无天在线阅读 - 人在大宋,无法无天 第569节

人在大宋,无法无天 第569节

    他走到了东华门上,环顾着四周,看着下方人山人海,一时间感慨不已。

    “这都是朕的子民啊!”

    他说道。

    赵骏笑道:“得人心者得天下,大宋人心在官家身,官家声威,自该让世界都知道!”

    “朕的名字,终有一天,要传遍整个世界!让世界人都知晓!”

    赵祯不由得豪迈大升,随即道:“王守忠。”

    “陛下!”

    “开灯,照耀这大宋盛世!”

    “是!”

    王守忠应下。

    他举起一枚烟花,向天上放去。

    这是一枚特殊的烟花。

    晨晖楼侧,金水河畔,收到信息的技术人员随即启动了蒸汽机。

    刚开始的两台已经加到了八台,连接着皇宫一万多枚电灯。

    随着蒸汽机轰鸣的声音响起,电力也开始在转动中产生。

    紧接着,有人拉动了晨晖楼上的总开关。

    下一秒。

    就看到整个东华门上,顷刻间无数灯光亮了起来,照得城楼以及附近如白昼。

    也就是在这一刻,所有人都看清楚了原本黑漆漆的楼上无数人影。

    人们看到一个穿着红色袍服的中年人站在楼上,看到他身后簇拥着的百官。

    “官家,是官家!”

    “我看到了,那是官家!”

    “原来官家长这样!”

    “给官家磕头!”

    下方无数万民,再次山呼海啸,声音刺破苍穹,仿佛整个世界,都能听到他们的声音!

    第425章 嵩山见佛,佛在心里

    大宋庆历九年如约而至,这是赵骏来到大宋的第十三个年头。

    从公元1036年,到现在公元1049年。

    在这十三年间,大宋的变化谈不上翻天覆地。

    理工科蓬勃发展,但仅限于汴梁。

    科技产业存在,可只在小范围上传播,还没有惠及普罗大众。

    商业繁荣程度大增,不过也只是在开封、成都、杭州、泉州等边境、临海或者传统商业城市。

    普通小县城的商业繁荣有提升,却不是飞跃式提升,最多就是比以前强些而已。

    不过这也正常。

    如果连普通小县城都起飞了,那大宋的gdp就不止是30亿贯了,而是300亿,3000亿贯。

    所以任重而道远,想要全面发展,还需要时间沉淀以及各方面的提升。

    新年过后,就进入到了一段颓废期。

    不颓废不行。

    从大年初一到大年初七有七天年假。

    紧接着就是天圣节七天假。

    中间只有大年初八这一天上班,初九到十五都是假期。

    可到了正月十五,又无缝衔接元宵节。

    直接休到正月二十一。

    这还是正月十五有一天假期跟元宵节重合了,不然得休到正月二十二。

    现在二月份又新增了国庆节七天假,再算上日常休沐的话,林林总总节假日加起来有130多天,比后世115天还多。

    赵骏趁着休息,带着老婆孩子去爬了一趟嵩山。

    让人意外的是,他自己累成狗,老婆孩子倒是精力旺盛,比他还爬得快,走在了队伍的最前面。

    特别是在赵清韵这个猫嫌狗厌的年纪,远远的见到猴子,就敢上去追。

    要知道这个时候的嵩山可不是后世旅游景点。

    虽然也常有文人墨客过来指点江山,留下一篇篇华丽的辞藻和诗词,但山里真有老虎、狼、野猪之类的野兽。

    若不是赵骏作为大宋国家领导人,出来一趟身边卫士成百上千,孤身一人爬山就是作死。

    从这里就能看出这小丫头有多虎,颇有点老曹家遗传的将门风范。

    爬山之后,他们还去了嵩山少林寺。

    少林寺的方丈热情地接待了他们,向他们介绍起了少林寺的光辉历史。

    和尚们以为赵骏是来参禅拜佛。

    却不知道当赵骏看到少林寺拥有土地14000多亩,寺基540亩,楼台殿阁5000余间,僧徒达2000多人的时候,脸色有点不好看。

    正月十三日,赵骏是初九来的嵩山,初十抵达,在山上转了一天,昨日住在了少林寺,今日准备启程离去。

    但赵骏却改变了行程,打算多逗留一日,继续在少室山一带转转,看看这里的风景。

    上午清晨时分,暮鼓晨钟,和尚们很早就开始起床念经。

    有武僧习武,禅僧参佛。

    山中云雾笼罩,林木翠绿,鸟语花香。

    在一片森森环绕当中,顺着少室山从上往下,连绵殿宇延伸,檀香扑鼻而至,无数香客云集,充满了勃勃生机之感。

    赵骏双手背负在身后,站在山腰一处崖上俯瞰整座山峦,身边一位老僧陪伴。

    他是这一代少林寺住持佾修。

    “大师傅,你觉得修习佛法的意义在哪里?”

    赵骏忽然问道:“或者说,人们为什么要学习佛法,了解佛法?”

    佾修略微有些意外,但随后就说道:“各家各派虽学说不一,但老衲以为,大家的目的是一样的,修习佛法是为了成佛。”

    “佛是什么?”

    “佛是一种境界,不可说,老衲还未到那个境界,因此不敢妄言。”

    “既然如此,那该如何成佛呢?”

    “六祖曾言:善知识,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那是不是意味着修佛就要明心见性,直抵自己的本心?”

    赵骏指了指自己的胸口问道。

    “知院颇具佛缘啊。”

    佾修笑道:“老衲很小的时候就进了少林寺,很多年后才明白这個道理。”

    赵骏摇摇头道:“我只是明白另外一个道理。”

    “什么道理?”

    “透过现象看本质。”

    “透过现象看本质?”

    佾修若有所悟。

    赵骏点点头道:“也可以称为唯物辩证法当中的认识论。”

    佾修含笑道:“知院独具慧根,令老衲望尘莫及。”

    赵骏却笑道:“容我再问大师傅几个问题。”

    “知院请说。”

    “你说佛是好是坏?”

    “佛劝人向善,自然是好。”

    “这一点我也赞同,但有人说佛超脱一切,无欲无求?”

    “或许吧。”

    佾修摇摇头道:“老衲不是佛,自然不知道是否如此。”

    “既然没有超脱一切,无欲无求,又怎么是佛?”

    “正如老衲刚才所言,老衲也不知道佛是否如此,世人这么说,或许佛便是如此,佛在人心中。”

    “好一个佛在人心中。”

    赵骏大笑道:“大师傅确实是得道高僧,说话滴水不漏,令我找不到破绽啊。”

    佾修双手合十,花白的山羊胡在风中摇动,轻声说道:“知院的话蕴含佛理,亦是令老衲难以琢磨。”

    “那我也就不跟大师傅绕弯子了。”

    赵骏坦言道:“既然佛在人心中,那人们又为何供奉佛?让佛拥有这金身,拥有这满山的豪宅,如此多的田地?”

    佾修面色如常,回答道:“佛不在意金身,只是弟子们为佛塑金身。佛不在意的宅邸,只是弟子们为佛像做容身之所。佛也不在意奢靡的生活,只是弟子们需要田地。因而佛的金身是弟子与供奉的香客敬佛而来,宅邸也是弟子与香客敬佛修建,田地则是为了弟子们能够衣食无忧,从而可以宣扬佛法,传承慧命,令佛的教诲常驻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