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大宋,无法无天 第571节
少室山位于登封县,处于汴梁的西南方二百余里,赵骏要想回开封,自然就要从西南方回去。 当他的马车徐徐进城的时候,远远的看到一架庞大的火车发出呜呜的声音,在平原上疾驰而过,向着城南的火车站隆隆驶来。 火车站周边都用铁丝网围着,站外人山人海,趁着这个假期出行的人不计其数。 赵骏回到家里,离上班还有两日,就在家中研究政策。 他打算今年二月份再次行走天下。 这次即便出去旅個游,也能看到宗教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还是要好好揣摩一番才行。 很快两日后,到了正月二十二日,就又是上班的日子。 一大早长庆门外百官云集。 他们纷纷打着哈欠,抱怨着上班时间太早,自己休了长假,还没有缓过劲来。 然而他们却忘记了以前他们要早上三四点钟起床上班,现在改到七点钟,总归要比以前强得太多。 早朝来得快,结束得也快,不到辰时三刻,也就是早上八点就结束,比往常还早了半个时辰,百官们还能去衙署小憩一会儿。 主要也是没什么事可以说。 朝廷处于休假期,除了值班的少数官员以外,大部分官员都在休息,自然也就没有什么公务可以上报。 就是聊一聊今年过年的一些事情,如祭祀、外国使者还有西北目前的情况之类。 散了早朝之后,赵祯召见了赵骏,祖孙俩聊了一会儿天。 因为赵骏打算再去农村、乡间调研的事情,赵祯知道拦不住,就过问了一番,希望他早去早回。 等赵骏回到政制院的时候,已经是辰时末刻,差不多早上九点钟的时候。 往常这个时候就是政制院上班的时候,不过今天因为早朝散得早,所以等赵骏来时,宰相们都已经上了快半个时辰的班。 相比于其他精神状态很差的百官,宰相们倒是精神矍铄,或许是老年人睡眠少的缘故,一个个在屋里聊着天。 赵骏走到门口就听到里面有人在说。 “你们是不知道啊,我在火车上就没觉得颠簸过,舒舒服服睡了一觉,第二天早上就到了襄阳。” “说得好像就你一个人去坐了火车似的,不过我是去了颍昌,早上出发,中午就到了,不得不说,有了此物之后,方便太多。” “是啊,我等老迈,若是以前,再长途跋涉去别的地方,恐怕要死在路上。现在有了火车,出行就方便多了。” “可惜如今只开通了汴梁到襄阳的铁路,什么时候能开通到江南西路,我亦死而无憾矣。” 屋内晏殊叹息道。 他是江西人,回老家一趟非常不容易。 陆路难走,水路也难走。 从汴梁过去,兜兜转转,有的时候要一个多月才能到。 若是有火车直达的话,行程将大大缩短。 可惜的是京襄铁路于大前年修建,去年年底完工,正式开始运行,最远也只是到襄阳,离江西还有很远。 所以眼下的火车并不能为他提供迅速回到家乡,以在假期回家看看的愿望。 “拉日叔别急,未来肯定是火车的高速发展期,全国各地都要开始修铁轨,这次京襄铁路就是积攒经验。” 赵骏恰好听到晏殊的话,迈步跨入屋里,笑着说道:“只要路子铺开,多培养技术人才,一定能很快实现你的心愿。” “汉龙来了?” 晏殊扭过头,看到他笑道:“听说这次你休假去了嵩山,怎么样,好玩吗?” “说实话,不太好玩,爬山累得够呛。” 赵骏走进来一屁股坐到自己的办公桌后,瞅了眼今天进奏院送过来叠着的公文说道:“山里没有进行旅游开发,虽然一切都很原始,后世很多人应该喜欢这种原始味道。但其实没有经过开发的地方,一没有道路,二没有商业,想买瓶水都难,根本不方便,还很危险,那山里是真有老虎。” 华南虎在北宋时期可没有灭绝,秦岭黄河流域恰好是它们最北端的栖息地,嵩山属于秦岭支脉,山中自然有华南虎栖息。 “那你还不如去坐坐火车,襄阳那边也独有风景,可以看看岘山,还有那卧龙岗。” 范仲淹一边拿了一份公文,一边说道:“我去瞻仰了一下武侯亲耕的地方,可惜那里已经没有了草屋。” “我又不想去南阳坐火车干嘛。” 赵骏也拿起了公文准备处理今天的公务,又说道:“东汉到大宋都800多年了,这年头也没什么文物保护,草庐肯定不存在,不过武侯祠不是还在吗?下次去看看呗?” “川蜀?” 范仲淹抬起头,目光露出向往道:“倒是想去,可惜太远了,我哪里敢擅离职守?” 赵骏可以去巡游天下,全国各地调研,他们就不行了。 不是说赵祯限制他们自由,而是今年已经是公元1049年,范仲淹都已经是60岁的人,历史上再过4年他就要病死了。 其余宰相一个个也都六十来岁,老的像李迪、张士逊都是宋真宗时期的宰相,七老八十的年纪。 再折腾下去,像赵骏这样全国各地跑,那是真嫌自己命长。 赵骏笑道:“那就再等几年吧,等从成都到长安的火车开通,你就可以坐船从汴梁出发,先到长安,再坐火车去成都了。” “是了。” 范仲淹点点头道:“等火车开通了,我们哪里都能去了,真期待那一天早点到来啊。” 当初赵骏定下第一条铁路京襄铁路,连通汴梁到襄阳。 这样从四川来的货物就可以不用去浙江周转,而是在汉口北上,沿着汉水到襄阳卸货,搭火车来开封。 而第二条铁路就是从成都到长安的铁路。 如此就弥补了关中到四川没有运河,只有陆路的问题。 以后川蜀的货物又可以利用火车把商品运到长安,再从长安通过船运直达汴梁。 这样一来,整个大宋就完成了经济循环。 四川不用再像以前那么封闭,只能依赖长江,把货物运到长江下游,然后再走运河向北方输送,诞生大量的运输成本。 巴蜀商人可以往北连通关中,关中的商人也可以往南沟通巴蜀,解决了蜀道难这个千古难题。 唯一的问题是目前铁道部只有在平原修路的经验。 而四川即便最好走的陈仓道也有很多崇山峻岭,铁路修建难度非常大,即便有炸药修建速度绝对不会像京襄铁路那么快。 但任何事情都有第一次,特别是铺桥修路,不能因为难度大就望而却步,因此早在去年下半年,赵骏就让铁道部开启了修建任务。 并且不止是长安到成都的长成铁路,还有北平到汴梁的京北铁路,湖北到广州的粤汉铁路,都要提上日程。 这些铁路修好,道路铺开,那么对于大宋的经济提升将会是不可估量,让gdp飞跃般的提升。 “干活吧,年后还有很多事情要处理呢。” 赵骏拿起了毛笔,沾了沾墨,就对今天的第一份奏折回文。 虽然已经有了铅笔,但对各部提交上来的公文进行批阅,还是只能用毛笔。 屋子里陷入了一会儿的沉默,即便偶尔有声音,也都是宰相们招呼书吏,或者又有新公文送来的轻微响动。 直到过了半个时辰,到上午巳时三刻,也就是上午10点的时候,赵骏才起身说道:“开会!” 这是上午政制院常例会议。 众人听到这句话,就暂时停笔,开始陆陆续续起身,向着会议室的方向走去。 很快会议室中众人就位。 赵骏拿出自己的笔记本,边翻边说道:“今天的议题有两个,一个是今年的发展,第二个是改革事项。” 他继续说道:“今年的发展规划任务之前其实早已经定下了,包括大力炼钢、铺桥修路、建造蒸汽轮船、新的铁路建设、加大粮食生产等等,每年都有计划,每年都有指标,大家按照我之前做的规划方向做就行。” “改革事项的话,我现在还没有章程,不过我认为改革这种东西要常态化,时时刻刻进行变动。有时候改革如果起到了反效果,也得及时纠正,不能一味蛮干。” “下个月我就要离京再次去巡视地方,调研民间,为改革寻找方向,估计今年年末或者明年年初,我就会拿出章程来。” 赵骏抬起头看向众人。 晏殊笑道:“如今天下国泰民安,秩序也井然有序,又要做出改革的话,汉龙是不是操之过急了?” 赵骏摇摇头道:“你们呀,思想僵化,待在中央太久了,什么都没看到。” 他强调道:“去年年末,我就在汴梁微服私访了一个多月,就看到了很多问题,而这次我去嵩山,也看到了很多问题,老百姓的生活水深火热不至于,但他们也有很多困难,国家现在也有很多弊端,怎么能说改革操之过急呢?” “嵩山有问题?” 众人纳闷,蔡齐问道:“嵩山有什么问题?” 他是河南洛阳人,以前常登嵩山。 赵骏指出:“宗教!” “宗教?” 大家互相对视。 “不错,我在嵩山看到很多寺庙,光少林寺就拥有两千多僧人,数万亩土地。” 他坦言道:“我回来之后,让祠部把登基在册的佛教道教资料给我拿来,我看了数据之后,触目惊心。” “宋真宗天禧年间,大宋的僧人就已经有46万,寺院4万座,土地约200余万亩。道士的数量少很多,只有5万余人,道观3000多座,土地30余万亩。” “而到了去年,根据祠部统计数据,僧尼数量超过了50万,道士的数量也在增加,人口越多,大家衣食无忧,善男信女就越多。” “我大宋作为封建王朝,还没有破除迷信思想,信徒数量成倍提升,僧人、尼姑、道士、女冠自然也会增加。” “伴随而来的就是免除徭役、赋税的人口土地越来越多。” “50-60万人不干活,不纳赋,不承担社会义务,不对社会进行反馈,将近300万土地不用纳税,你们觉得这合理吗?” 赵骏双手一摊道:“新时代了,我大宋不养蛀虫,中华民族也不养闲神。我们提倡宗教信仰自由,允许宗教进行正当的宗教活动和传播宣扬,但这并不意味着宗教就要脱离国家体系,不对社会做出贡献。” 宗教是自由的,可宗教享受人们的供奉,享受国家的支持,那也得反馈给百姓和国家。 不然站在国家的角度来看,凭什么就要养着你们? 所以宗教改革势在必行。 否则数十万僧人道士,数百万亩土地就这样游离于国家体制之外,实在没什么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