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大宋,无法无天 第611节
诸多宰相纷纷说道。 换了以前,这帮人必定是保守派,面对辽人咄咄逼人,不称臣纳贡都算是好的,最多就是搞个澶渊之盟,与辽人兄弟相称。 可现在手里有枪杆子,那腰杆子就硬,从原来的保守派立即进化成了激进派,俨然要恢复汉唐雄风。 这就是国家强盛带给他们的底气。 见到众人的话,赵骏也就不再迟疑,拍案道:“好,那就这么办,待会就找官家出诏书,我现在就写手令,大家一起签字,灭高昌,收复西域!” 灭高昌,收复西域! 如此一来,大宋的疆域就又能多出一百多万平方,达到巅峰两汉时期的水准。 若是再灭了辽国,把外蒙、外兴安岭、库页岛等大片领土收回来,然后把吐蕃拿下。 那么将一举超过巅峰时期的唐朝,拥有超过1500万平方公里的面积。 中华秋叶海棠,便是一统! 第456章 幽默回鹘人 大宋庆历十一年六月,公文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抵达边关。 同时大宋的战争机器再次启动。 这次大宋用的不再是直接由汴梁把粮草运送到边关的方式,而是采取层层递进。 汴梁会雇佣百姓把粮草运到关中,永兴军路转运司那边则在当地雇佣人手,把存放在永兴军以及秦凤路的存粮运至边关。 大宋是一个非常注重丰年存粮,灾年放粮的国家,每年收上来的粮食都作为新粮填入仓库,旧粮则继续存放。 如果仓库满了,会把三到五年的陈粮放在市面上低价出售,用于做鸡鸭猪牛的饲料,以此完成循环。 为此常平司使成为了一路与安抚使、转运使、提刑官、监察御史平级的高级大员。 这一点其实历代王朝都有沿用,甚至从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只是大宋因占城稻而出现第一次粮食革命,生产力爆发性提升而做得相当好。 这使得宋朝虽为历代起义次数最多的王朝。却在规模和集中爆发次数上,都不如排名第二的清朝那么大。 就在于即便地方上有灾情,通过仓库放粮,也能迅速解决。 不过陕西路的秦凤路、永兴军路却没有多少粮食储存,因为这里本身就人少,又要时常供应给边军,因此存粮不是很多。 历史上宋夏交战,边区和汴梁的粮价暴涨,就在于边区的存粮用尽,需要大量从汴梁运到西北边关。 如今的情况倒没有那么糟糕,灭夏战争很快,加上生产力再次提升,粮价低廉,在灭夏战争时期,朝廷就运送了大批粮草至西北存储起来。 这次要进攻高昌,离得实在是太过遥远,如果直接从汴梁运粮过去,显然不是一个好办法。 为此赵骏想到了一个妙计。 那就是由朝廷招募流民,为国家押运粮草送到关中,如果流民愿意留在关中,就给予他们田地和生产资料,帮助他们开垦农田。 如此一来,即能解决汴梁这些年日益增长的人口,以及一些外来务工人员没有工作而产生的治安问题。 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关中目前存在的地广人稀,渺无人烟的尴尬情况。 当然。 这项政策肯定不能完全解决关中人少的窘境。 因为关中的问题是自然资源过度开发,导致森林减少、水土流失、土地无法耕作、自然灾害频发等现状。 需要改变的不是人少,是恢复生态。 但要想恢复生态,也需要人为的帮助,广种树木,多修缮河流之类。否则依靠自然变化,怕是得经年累月,旷日持久。 所以必要的迁徙还是要有。 很快到了八月份,大批粮食就运到了关中,送到了陕西两路各县仓库存储起来。 而各县的仓库存粮则由当地县衙抽调民力,帮忙运送到边境。 八月九日,已是中秋。 辽阔西北大戈壁上,一支庞大的队伍正在徐徐前行,身后的人群或是骑骆驼,或是骑战马,排列出蜿蜒的长蛇。 狄青骑在马背上,他的马腹有一个筒子,里面装着很多地图,旁边几名随从的马腹则装着大量的水壶,戈壁上水比钱重要。 “相公,前方就是玉门关,那里目前就只有沙洲指挥卫队安置在那里的一支小队,出了玉门关后,就是西域了。” 曹贤惠单手搭凉棚,借着中午的烈阳,对照着周边戈壁看后,最后指着西北方向道:“那边应该有一条河流,是远处天山余脉戈壁里流出来的河水。” “嗯,传令,去前面的河边休息,生火煮水,让每一個士兵和辅兵把水壶打满,哪怕是满的,也给我喝干净再装一壶。” 狄青下令道。 这里已经是西域边缘,可不是后世那个玉门市,而是敦煌市西北方向的古玉门关遗址一带。 可以说出了玉门关,离他们最近的西州回鹘城池伊州,也就是后世新疆哈密市,都有三百多公里的直线距离。 这就意味着他们将要渡过的是一片长达三四百公里的无人荒漠戈壁,如果不能准确地找到水源,那么对于大军来说,将是一场灾难。 命令下达之后,后方庞大的继续前行,没过多久远远地在戈壁滩上就看到了一条小河。 这条河与其说是河,不如说是小溪。 作为后世疏勒河的一条支流,这里供应着玉门关基本生活用水,日久已经是秋季,水流量已经很小。 大军陆续来到河边汲水,仅仅过了半天功夫,人喝马喂,下游就差不多枯竭。 到傍晚时分,大军总算是休整得差不多,入驻玉门关外。 此番狄青带了整整十二万人。 其中战兵约有两万,其余十万人,都是征召的民夫和厢军。 为此朝廷大出血。 汉武帝灭匈奴,出动大军二十万,而随军押运粮草的民夫和辅兵则有五十万,总人数达到了七十万,这才出塞灭匈奴。 唐太宗灭突厥,出动大军十万,随军的民夫达到三十万,史料记载“运十耗八”,可见后勤压力之大。 而且最重要的是刘彻和李世民是不给工资的,这叫服徭役,朝廷最多管你两顿饭而已。 大宋则是除了管饭以外,还有补贴和工资,属于雇佣性质。 因而这一趟可就不止是浪费粮食,国库还得出一大笔钱,可以说光打这一仗,朝廷就得花数百万贯,颇有些得不偿失。 但也没有办法。 如果赵骏不急于灭高昌,完全可以再等个十几年,等火车修到敦煌,灭高昌就是轻而易举,完全不用消耗那么大的国力。 可那样的话,就会影响到其它布局。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在考虑长远利益,早点在西域推广棉花,能够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以及国民御寒能力提升的情况下,也只能如此。 翌日,将士们出玉门关,推着辎重车辆,艰难地迈入了大荒漠戈壁,绕过天山余脉,在诸多向导的带领下,向着远方而去。 大概过了十余天,宋军以每日五十里的速度徐徐前行,穿过荒凉的沙漠,也走过成片的戈壁滩,即将抵达伊州。 不过他们的行踪并没有得到保密,那么多军队出行,不可能做到轻松隐瞒敌人。 最重要的是他们走的是西域自古以来人们常走的道路,这条道路沿途一路有不少西域商人和游牧牧民往来,隔着很远的距离,很容易发现他们的行踪。 所以几乎是在宋军还未抵达伊州之前,高昌王阿启伏罗就已经得到了宋军出行的消息,甚至侦察的士兵还摸清楚了宋军的数量。 这确实很好摸清楚。 戈壁摊上一望无际,宋军的军服又特别有辨识度,那鲜丽的大红色生怕人们不知道这是成群结队的宋军。 除了两万左右穿着军服的士兵以外,其余人就都是各色普通服饰如百姓一样的民夫辅兵。 因此有经验的侦察兵一眼就能看出来,宋军的真正兵力其实只有两万。 “两万?” 高昌国内,皇宫当中,阿启伏罗得知宋军只派了区区两万人马来,大笑道:“宋人真是傲慢,居然想只派两万人就来进攻我们。” 听到宋军来得不多,几名大臣也松了一口气,大臣胡咄葛说道:“国王陛下,这可能是宋军的先头部队,他们在向我们释放善意,或许我们可以派人与他们和谈。” “善意?释放什么善意?” 阿启伏罗很是纳闷。 另一名大臣吐如纥解释道:“臣听闻宋军兵马数量达百万之众,若真要来攻打高昌,势必不可能这么点人,就算人很多,也应该一起行动。现在只有两万,说明宋国与我们还有和谈的可能。” “和谈?” 阿启伏罗冷笑道:“有什么好和谈的,这正是彰显我们高昌强大的机会,只要击败了他们的先头部队,然后联合辽军,趁着他们军心不稳的时候一举把宋国击溃,我们就能入玉门关,拿下曾经属于李元昊的领地。” 胡咄葛、吐如纥、斯结等几名大臣都傻了。 以前李元昊在的时候把你阿启伏罗揍成什么样心里没点数吗? 现在李元昊都被宋国灭了,你拿什么去跟宋国打? 还要谋夺人家的地盘? 这脑子怎么长的? “陛下.” 胡咄葛正想再劝。 斯结打断道:“陛下高见,正该如此。” “好!” 阿启伏罗从王座上站起来道:“传我命令,集结大军,我们在伊州以逸待劳,对宋军迎头痛击!我要亲自率军出征!” 说罢一展披风,急急忙忙去后宫找静阳公主邀功去了。 几个大臣面面相觑,随后出了宫,胡咄葛对斯结埋怨道:“你怎么不劝劝陛下?” “宋国有句话叫做好言难劝该死的鬼。” 斯结低声道:“你们现在也看到了,国王根本听不进去劝,被王后骗得团团转,一心只想跟这辽国走,既然如此,我们又何必忤逆呢?到时候反而自己要被国王处死。” “那就这样眼睁睁地看着国家陷入危机?” 吐如纥道。 “没有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