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大宋,无法无天 第631节
富弼:“???” 文彦博:“???” 其余宰相:“???” “哈哈哈哈哈。” 范仲淹也绷不住了,捧腹大笑起来。 韩琦扭过头去,试探性问道:“范公,你这又是何故发笑?” “我老婆,也生孩子了。” 范仲淹捂着肚子乐不可支,特别是在看到赵骏的脸已经憋得通红之后,就更忍不住了。 “额” 只是他们这一说,场内那些不知道真相的宰相们一个个也都绷不住了。 杜衍资格老,诧异说道:“你们的老婆,是同一个人?” “对对对” 晏殊都快笑岔气了。 “不是。” 还是范仲淹反应过来,边笑边找补道:“是同一天生孩子。” “......” 众人互相对视一眼。 富弼不知道是揶揄还是真佩服地说道:“二老真是老当益壮。” 现在政制院已经年轻化了。 赵骏38岁,富弼文彦博韩琦等人基本都在48岁左右,平均年龄在50来岁。 其余人除了杜衍74岁以外,范仲淹、晏殊、夏竦、郑戬等人都是60多岁,能在这个年纪还能生孩子,那确实是不一般。 “好了。” 赵骏瞪了众人一眼。 虽说被人家正主找上门来,又被知道内情的晏殊范仲淹嘲笑确实让人很尴尬。 不过怎么说也是在宦海浮沉多年,脸皮早就练得非同一般。 如今别说当初赵祯找到了自己珍藏在笔记本里好康的片子,就算是赵祯当着自己面挊飞机,那也是脸不红气不喘。 甚至还会点评一下赵祯的手势以及龙弟的大小。 因而他此时也是厚着脸皮对苏涣说道:“嗯,苏轼听起来确实是個有上进心的孩子,很好,既然如此,我就帮你问问鲁迅先生,看他愿不愿意见见苏轼。” “多谢知院。” 苏涣虽然对范仲淹跟晏殊的反应很不理解,但既然达到了目的,那也就识趣告退。 等他走后,政制院就只剩下诸多宰相。 其余负责整理文书和起草诏令的属吏都在院外右侧制敕司办公室,因而除非他们大声喊外面的人进来,不然屋子里就只有他们几个。 办公桌后,晏殊与范仲淹还在笑,富弼等人又不是傻子,看他们目光一直在望着赵骏,就知道在嘲笑赵骏了。 杜衍笑道:“都说说呗。” “苏轼是有名的词人,在后世历史地位,据说比我还高。” 晏殊笑着拍案道:“汉龙把苏轼的词全抄了。” “全抄了?” 郑戬大惊失色道:“怎么抄的?” “鲁迅先生你们都知道吧。” 范仲淹此时心情平复下来,笑容满面道:“就是汉龙的笔名。” “啧啧啧。” “没想到鲁迅竟是知院的笔名。” “厉害,我记得以前在报纸上,鲁迅还与知院一唱一喝,遥相呼应,没想到是自己与自己在说话呢。” “听说后世有什么聊天软件,叫什么抠抠,痿性的,一个人可以开两个号,有大号跟小号之分,合着他自己大号跟小号对话,然后演给天下人看。” 其余宰相也是笑了起来,终于明白了笑点在哪里。 赵骏没好气地瞪了晏殊一眼:“再笑,你儿子晏几道今年也14岁了吧。” “你想干嘛?” 晏殊顿时警惕了起来。 赵骏抬头看天花板道:“鲁迅先生一直是以硬汉风格写“大江东去浪淘尽”在报纸上鼓舞着天下百姓,也许偶尔也该尝尝婉约派风格。” “你敢!” 晏殊吹胡瞪眼道:“汉龙,他还只是个孩子!” “嘻嘻嘻嘻。” 赵骏嘿嘿一笑,也不说话,就盯着晏殊。 晏殊被他盯得发毛,便与赵骏对视。 但如今赵骏也不是当初那个毛头小子,经过跟着吕夷简学习,那脸厚比城墙还厚,依旧盯着晏殊。 反正他又不吃亏。 果然。 晏殊没一会儿就败下阵来,咳嗽两声,顾左右而言他道:“额咳咳这个,汉龙抄词那也是为了扬鲁迅这个笔名的文名,如此才能写出那些一针见血的文章,针砭时政,鼓舞世人嘛。 说着他又环顾四周道:“我看汉龙之前用鲁迅做笔名,写的江南一带那些恶风恶俗,对女子以及宗族子的压迫就很有感染力。诸多篇章,也很好地讽刺了民间许多道德败坏之事,如配女儿骨、吃绝户、典妻女、拜邪教等等,都在民间引起了共鸣。如此让百姓深恶痛绝,令人世人觉醒,那都是鲁迅最早以诗词扬名,随后文章警世的功绩,汉龙在这件事上,并没有做错。” “嘿嘿。” 赵骏又嘿嘿一笑,目光看向其余宰相。 “是了是了,晏相说的是。” “不错,汉龙此举,可谓用心良苦啊。” “今鲁迅成为当今文坛第一人,让大宋教科书上都是他的文章,自此孩子们的思想观念上去,那影响的就不止是一代人。” 众人一个个眼观鼻,鼻观心,一边嘴里说着话,一边把注意力放在办公上去了。 经过十多年的蕴育。 鲁迅这个小号如今已经成为大宋文坛第一人。 即便是欧阳修都跟他没法比。 甚至欧阳修还经常写文章称赞鲁迅学识渊博,看问题深刻,是当世第一奇人。 也因此鲁迅在民间粉丝非常多。 有人欣赏他诗词风格硬朗,如关东大汉唱着大江东去浪淘尽。也有人认为他看待事物透彻,研究到了其中本质,如那些批判性的文章。 所以晏殊用这个理由为赵骏辩护,他们还真不好说什么。 很快一场小闹剧就散了。 而上午时分,苏洵前去了吏部报道,下午的时候又去了审官院。 这是个直属于政制院的三级机构,吏部现在成为实权部门,负责天下官员的调动。 而审官院则负责中下级官员的磨勘、选调。 就是如果吏部要调动某位官员,那么必须要对这位官员任上做的事情进行评估。 审官院就负责这些事情,把评估报告写好上交到政制院,政制院确认无误后再扔给吏部调动,这就完成了整个官员调动的流程。 所以审官院属于位卑权重类型,掌管着大宋目前多达五六万名正五品以下的中下级官员的生死大权。 目前的审官院主官,就是王安石。 本来以赵骏对王安石的看重,不应该是只放在三级部门。 但要知道大宋宰相是一品官,而一级部门的尚书是正二品,副职侍郎是从二品。 二级部门尚书正三品,副职从三品。 三级正四品,副职从四品。 也就是说,三级部门的品级与一路转运司相当。 王安石在被赵骏抽调走之前是歙州知州,正常的升迁模式应该做路五司副职。 如副转运使、转运使通判之类,品级在从四品到正五品之间。 然后再升到五司正职,由正四品的转运使,升到中央二级部门做副职,再慢慢爬到一级部门的侍郎,最后才能做到尚书。 能一路干到目前十六个一级部门做尚书,那基本都已经是人中龙凤。 如杨察、杨告就是这么升上来的。 而审官院位置又很重要,因此王安石自然就被安排在这个重要部门,以他状元身份加上跟着赵骏行走天下两年镀金,足以越级升迁。 听说同年进士的苏洵来了之后,王安石亲自去迎接。 “明允兄,好久不见。” “介甫兄,惭愧惭愧。” 审官院内,二人相互抱拳。 苏洵上下打量了一下王安石,感慨道:“介甫兄少年得志,雄姿英发啊。” 王安石笑道:“明允兄过奖,请。” 说着请苏洵到了办公室。 两个人到了王安石的办公室,互相见礼坐下,接着又让吏员上了茶水。 直到此时王安石才沉吟着说道:“上午知院得知兄过来,非常高兴。只是官场是一个讲资历的地方,兄这五年在家中资历短缺,现在可不好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