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大宋,无法无天 第664节
赵骏等王守忠离开之后,沉吟道:“听你们这么说的话,说不好这玉玺的确有那么一丝真的可能.当然,也就那么一丝可能而已,九成九以上还是假货。” 范仲淹好奇道:“此话怎讲,为何你就这么确定造假的可能性最大?” “因为在历史学界对传国玉玺的说法大体有两种,一种是东汉末年玉玺就没了,另外一种是后唐末帝李从珂自焚之后,传国玉玺失踪在洛阳。” 赵骏解释道:“我比较倾向于前者,毕竟从东汉末年之后,南北朝时期,就出现过多个玉玺记载,版本不一,这说明从南北朝开始,为了争夺正统就出现了大量传国玉玺造假的事。比如到北周、北齐、南陈三家的时候,他们就已经各拥有一块,同时外面还流传着三四块玉玺,真真假假玉玺总数都有七八块之多了。所以真玉玺很有可能流失,不然玉玺在那么多国家之间转手,不可能无法辨别真伪。” “那后世的历史学家有没有认为哪块是真的呢?” 赵祯忙问。 赵骏摇摇头说道:“这就不清楚了,只是学术界普遍认为北周那一块可能是真的,因为这枚玺与《汉旧仪》记载的传国玉玺相符,之后隋朝统一天下,三块玉玺都被隋朝得到,其中就有北周这一块,它的来源是继承自北魏从邺城所得的玉玺。” “嗯,若是这样的话,隋朝收缴的这三块玉玺之中其二为唐朝所得,之后就是五代十国,李从珂将唐朝传下来的玉玺在玄武楼自焚,自此传国玺失踪。” 晏殊补充说道。 对于这些事情,他们自然不是不了解。 只是不像赵骏那样,是从历史专业的角度进行解读,从而探究其真伪。 “但学术界只是怀疑北周那块是真的,不能完全确定。毕竟北魏得到玉玺的方式太奇怪,是从邺城一个庙里找到的,这就与《晋书》当中玉玺先在西晋,又被前赵、后赵、冉闵,最后东晋从冉闵手里骗取玉玺相违背。” 赵骏摇摇头道:“如果按玉玺的特征来看,北魏那一块更像,它后来被北周所得,杨坚篡北周后,归了隋朝。但从《三国志》《后汉书》《晋书》等正史记载的连贯性来看,东晋那一块才是正统,就是曹丕从汉献帝手里拿到玉玺,然后分别归属于西晋、前赵、后赵、冉闵,最后到东晋这样子。偏偏东晋那一块玉玺又与《汉旧仪》不符,这就出现了历史一个偏差。” “竟有这样的事情?” 众人惊讶。 虽然都是饱读诗书的进士,然而他们不一定都读过这些史书,即便读过,也没有真深入研究探讨里面的矛盾点。 这些都是史官或者专门搞这方面的学究们做的事情,如清朝纪晓岚做四库全书就在于此。 因而在得知正史当中的偏差之后,他们这些人也是非常吃惊。 赵骏继续说道:“所以为什么我说真玉玺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呢?因为很大概率在东汉末年真玉玺就失踪了,南北朝都是自己刻的假玉玺,光史料出现的玉玺就有五六枚之多,然后就算杨坚收缴的三枚玉玺当中有一枚是真的,唐朝还遗失了一块,万一失的就是那块真的怎么办?哪怕这次从洛阳找到的就是李从珂自唐朝得到的那块,万一两块当中他拿的是假的呢?” 众人互相对视,一时间也只能微微点头,对这突然冒出来的玉玺真假不再抱有希望了。 因为正如赵骏所说。 从东汉末年到五代十国,已经过去了七八百年之久,中间光正史记载的传国玉玺在各个国家的辗转次数就达到了十余次。 各种真假玉玺在南北朝那个混乱的时代出现,导致传国玉玺已经陷入了一个巨大的谜团。 具体哪块是真,哪块是假,到如今这个时代已经无从知晓。 唯一的蛛丝马迹,就是隋朝三玺。 这三玺有明确的记载和来历,与其它一眼造假的玉玺还是有本质区别。 其中第一枚玉玺是正史记载里的传国玉玺,由曹丕从汉献帝刘协那所得,之后辗转于西晋、前赵、后赵、冉闵、东晋、萧、齐、梁、陈等国家。 隋朝灭陈,被杨坚所获,但上面刻的却是“受天之命,皇帝寿昌”,与“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不符合。 第二枚也是正史记载,由北魏从邺城的一个庙里获得,上刻“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与真玉玺的内容符合,但来历不明,记载没有第一枚记载的那么详细。 第三枚依旧是正史记载,来源于第一枚传国玉玺分玺。 东晋末年,桓玄篡晋,得到了第一枚传国玉玺,因遭到北府兵将领刘裕讨伐,裹挟晋安帝西逃,兵败逃回江陵,遭西讨义军击败。 桓玄余党逃到后秦,后秦姚兴声称这些人把东晋的传国玺带到了后秦。而晋安帝也逃回了建康,刘裕声称皇帝把东晋的传国玺带了回来。 后来刘裕破长安灭后秦,得到了后秦说的那方传国玺,但是根据刘宋的学术人员鉴定,发现这枚玉玺是阳文,与记载的阴文不同,显然是造假。 所以真正的玉玺在第一枚与第二枚之间,并且第二枚的可能性最大。 而这三枚玉玺,根据记载,它们的最终归宿是落到了隋文帝杨坚的手里。 第一枚在南朝辗转到陈国,被隋文帝灭陈之后所得。 第二枚先在北魏手中,北魏分裂,落在西魏手里,北周灭西魏,杨坚篡北周,最后自然归了杨坚。 第三枚则很有戏剧性,刘裕灭了后秦,得到第三枚玉玺,所以东晋那个时候同时拥有了第一枚与第三枚传国玉玺。 之后东晋灭亡,两枚玉玺分别在刘宋、南齐、南梁之间流传。 侯景之乱,侯景得到了当时南梁拥有的第三枚玉玺,侯景死后,他的手下带着玉玺逃走,被北齐将领辛术获得,最后落到了北齐手中。 因此当时南北朝的格局里,北方的北齐、北周以及南方篡了南梁的陈国手里,各有一枚。 并且他们都宣称自己手里的是真的。 直到北周灭了北齐,获得了第三枚,杨坚篡北周,得了第二枚和第三枚,然后灭了南陈,自此三玺归隋。 这也是传国玉玺最有可能存在的时候。 隋朝灭亡之后,三枚玉玺当中的一枚丢失,唐朝得到了另外两块。 至于到底是哪两块,史书没有记载,五代十国的人也没有那个能力去考究。 因此万一唐朝刚好得到的是那两块假的,丢了真的也说不好。 再就是即便是隋朝末年丢失的那一块是假的,唐朝得到了一真一假,到唐朝末年传到后唐李从珂的时候,又丢失了一块。 搞不好李从珂拿的那一块是假的,真的在唐末就已经失踪。 所以如今玉玺已是扑朔迷离。 毕竟要想保证眼下出现的玉玺是真,首先得保证三个玉玺当中的确有一块是真。 然后又得保证隋朝末年丢失的那一块是假,接着再保证唐朝末年丢失的那一块是假。 最后还得保证这个真玉玺就是李从珂抱着在玄武楼自焚时埋在废墟下的那一块。 并且又那么巧合地被修铁路的工人给挖了出来。 到了这个时候,只要是个正常人都知道,可能性已经是微乎其微。 因此众人刚开始的激动,已经完全被打消。 “那,真玉玺除了这八个字,还有上缺一角之外,有其余什么特征吗?” 赵祯不死心地问道。 上缺一角是《汉旧仪》和《吴书》都记载的事情,可见真实性非常大。 众人虽没细入研究历史典籍,但这种很明显的特征还是知道。 赵骏想了想道:“除此之外,在侧面可能有“天命石氏”,在肩部可能有“大魏受汉传国玺”几个字。” “咚咚咚咚。” 正在这个时候,外面敲门声又响了起来。 赵祯说道:“进来。” 王守忠推门而进,走到众人面前双手平举弯腰鞠躬道:“官家。” 众人就看到他手里举着一个托盘,上面摆着个黑魆魆,周边还略有膨胀的石头。 “放过来。” “是。” 王守忠将托盘放在了书桌上,然后识趣地离开,把门又关上。 众人一下子就围拢了过来。 赵骏看到那石头果然黑漆漆的,尺寸约巴掌大小,上面不仅有灰黑残留,甚至还有干掉的泥土。 显然的确是从土里挖出来,洛阳文物局那边不敢做清理工作,只是拿玉玺下面雕刻的字做了一个鉴定而已,至于真假难说。 不过上面的雕刻还是非常精妙,即便黑漆漆的,也能看出上是纽交五龙,但其中一龙角缺失了一块,并无镶金。 “快看看。” 赵祯急忙拿起这玉玺递到了赵骏手里。 赵骏眉头皱起来。 这玉玺出土后连基本的清洗都没有,就像是锅底一样,上面还能摩擦出黑灰。 看模样很难不让人觉得像假货。 “有水没有,洗洗。” “这种东西轻易洗洗的吗?” “是啊,万一洗坏了咋办。” “还是慎重点吧。” 赵骏才提出来要清洗一下,其他人就开口反对。 毕竟这可能是传国玉玺。 赵骏笑道:“这东西的材质是玉石,蓝田玉,王太后砸一下也才缺一个角,哪那么容易洗坏。” “那就洗洗吧。” 众人一想也是。 接着赵祯让王守忠打来一盆水,还拿了一块毛巾。 等王守忠走后,赵骏把玉玺放入盆中,先用毛巾擦拭,那灰厚厚一层,之后又掩埋在土里不知道多少年,得用力擦才能擦干净。 好在玉石材质不像粉刷的白墙那样沾点草木灰就难擦掉,和田玉又有光滑温润的特性,因而很快就洗刷好。 只不过或许年代久远,上面还是沾染了一层灰色,远没有上好和田玉那样质地细腻、触感温润。 但洗刷后暴露出它本来模样,就看到这玉玺大小方圆四寸,通体白绿,上面纽交五龙清晰可见,唯独能见到周边略显膨胀开裂。 而它的右侧肩部,果然有写“魏受汉传国玺”几个大字。 唯独左侧没有“天命石氏”。 一时间,众人顿时失望,赵祯颓然道:“虽做得很真,特征亦是明显,却没想到又是个假的。” “不!” 赵骏拿着这玉玺举在自己眼前细细打量,倏地轻声说道:“它。” “好像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