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5节
书迷正在阅读:我就要干掉男主怎么了、四朝玉京春、黑化強制愛短篇集、多云转晴、春帐暖(骨科,亲兄妹)、月亮为证(1v1,校园)、【GB】摊牌了,我不做人了、(综漫同人)某科学的天与暴君、i人练习生发疯到一半被读心了
共和国蓝星第一的导弹技术,也还在钱老智慧的守护下。 同时,钱老还有一个很少有人知道的成就。 他是工程自动化的创始人,在被软禁期间,为了让某国放松警惕,短暂的不再研究火箭等敏感技术。 用闲暇时间,写下了一本改变历史的巨著《工程控制论》,是人类史上最早的,研究“自动化控制”、“系统工程”的著作。 周瑞站在屏幕前,看完了整个视频。 钱老的一生,成就太多了,故事也太多了。 视频只是截取了一次专访的一小段,不超过五分钟。 周瑞下移视线,看到台子上刻着钱老的简单生平。 写着“1911—2009”。 刚好是周瑞重生的那一年……但他当时居然没印象。 因为那时他刚进入大学,还没有走上科学的道路,主业是写歌…… 周瑞收拾了一下崇敬的心情,说道:“继续吧。” 娄阳点点头道:“请跟我来。” 之后的讲解里,周瑞系统的了解了共和国航天发展史。 五十年代,依靠手锻、手焊的艰难条件,在没有橡胶、没有铝的限制下,制造出了射程590公里的“快递一号”。 六十年代,导弹技术与蘑菇弹技术适配,守住了共和国的安全底线,得到了世界民族之林里的“免死金牌”。 七十年代,第一颗卫星发射,长征系列横空出世。 八十年代,一箭三星,返回式卫星,接连突破。 九十年代,载人航天开始立项。 至此,迈入周瑞熟悉的21世纪,越发不可收拾。 载人航天技术、北斗技术、探月技术……一年一个样。 长长的走廊,既有挂在墙上的珍贵资料、照片,也有一些微缩比例的模型。 周瑞突然觉得,这里的名字,起的确实很不错。 这里记录的,就是华夏人的“问天之路”。 不是带着神秘主义的去“问天路”。 而是,脚踏实地,走出了一条“问天之路”。 可能是有始有终吧,在“问天之路”的末尾处,依旧是钱老的内容。 钱老的遗照,和一份在中科大教书时的备课手稿。 是不是真迹,周瑞无从判断。 上面写着: “我们祖先,早就有了飞到天体上去的理想:嫦娥奔月。” “‘火箭’,是我们的劳动人民,在约1100年左右的南宋时代发明的雏形。” “后流传至印度,再在印度殖民时期,被英国认识。” “这门学科的终极目标,就是解决‘星际航行’。” “完成我们祖先的理想。” 旁边的车乾,一直很沉默。 看到这里的时候,明明只是一张普普通通的纸。 却突然眼睛有点发红。 一滴泪水落下,车乾有些局促的抹了抹。 周瑞再次驻足良久。 众人一起朝外走去,周瑞突然对娄阳说道:“如果‘问天之路’末尾的地方,能加一句话就好了。” “什么话?” “未完待续,以待后人……” 娄阳突然站定了…… 所有人回头看去,娄阳有些失神。 “06年的时候,钱老最后一次来局里,也说过类似的话。” “宇宙遥远,未完待续……” 第682章 好难,好难啊! 离开问天之路,周瑞终于开始了这次来京北的主要事项。 研讨会。 可能是出于保密,在进入前还额外签了一份“协议”。 这种东西他已经签了太多,也没细看了,随手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会议室很大,坐满了至少能有五六十人。 直到他看到上面的横幅,才知道这次讨论的内容。 “火箭回收技术讨论”。 周瑞心里暗自思索,原来是这个么…… 算算时间,倒也不奇怪,是技术发展的必然阶段。 不过从前世的记忆来说,这个方向上共和国有所树建,至少还要十年。 现在,大家都在起步阶段。 会议室人已经来了七八个,不过他一个都不认识,低调的按照台签,坐在了自己的座位上。 车乾就在他旁边,很认真的摊开笔记本,准备记录,他在蓉飞配合“鲲鹏”项目组的时候,也参加过一些“研讨会”,不过总觉得航天局的更正式一些。 尤其是刚才参观了“问天之路”,被那种壮丽叙事感染。 大概五分钟后,一连进来了六七个人,包括周瑞熟悉的邱力勋。 邱力勋一进门就张望寻找周瑞的位置,他熟客了,直接和周瑞旁边的人换了台签,很厚脸皮的坐在旁边。 研讨会正式开始,长桌首位的一个老者,系统工程司司长,李长平。 李长平笑眯眯的说道:“今天的研讨会有很多老朋友,也有一些新客人,我给大家介绍一下。” 他按照坐席位置,一一介绍了几个人。 两位京北大学的教授、一位清华大学的专家。 最后看向周瑞,慈眉善目的说道:“还有周总,开明智能的ceo,以及……优秀的科学家。” 他事后是有仔细查过周瑞的成就的,知道为什么让这么多单位,尤其是总装如此重视。 不问不知道,一问吓一跳,好多东西他都得额外申请才能看…… 他本以为这位过于年轻的“企业家”,会被不明真相的“专家”们看轻,结果却看到两个京北大学的教授,老脸都笑裂开了,不断和周瑞挤眉弄眼。 周瑞友善的回应了一个笑容,这两个是“造船厂五十勇士”的人,好像一个叫吴海民,一个叫樊成。 都是他手下的兵。 介绍完毕,终于进入正题,立刻有人上前,每人分发了大量的资料。 周瑞整理了一下,厚厚的一沓,都快赶上一本书了。 这种会议,资料都是随看随发,会议结束还得回收。 《材料耐受问题》 《定位与探测问题》 《实时控制问题》 《着陆辅助器问题》 《姿态调节问题》 《燃料存留问题》 …… 周瑞:…… 好好好……全是问题…… 这些资料册,相当于今天会议的一个个“议题”,光看这厚度,周瑞就能感觉到这会绝不会短。 天黑前能出会议室,就算在座的各位嘴快,可以去当rapper了。 旁边的邱力勋也是一阵头大……之前他几次来也是这样…… 一耗就是一整天。 关键是没什么进展……这资料重复印刷这么多次,每次还要销毁,他都觉得为国家浪费纸了…… 不过对周瑞来说,这些东西都是难得的航天资料,正式开始之前,航天局也给了新客人20分钟,熟悉一下资料。 周瑞一页一页的翻动,速度不算快,但很流畅。 说到底,任何实际问题,都离不开工程问题,哪怕是全新的领域,对他来说也没有太多壁垒。 20分钟过去,李长平继续主持会议。 “火箭回收技术,是我们一直以来的目标之一,当然,并不是说它是不可或缺的,但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有着工业体量优势和体制优势,中国航天的建造、发射成本,比西方国家要低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