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节
书迷正在阅读:穿越女主的小丫鬟、那个可爱室友背地里居然!、和前男友穿到七零、捡到小夫君、暗火缠颈、眉飛色舞(ABO NP文)、狗尾巴、[历史同人] 玛丽苏和三国和金手指、[综漫] 黑粉潜入立海大网球部后、[综漫] 侦探也会打网球
传令兵挨个拜访了钱谦益的几个好友,几人也同意推动海上运粮,并付出积极的策划中。毕竟信上所言现在北方急需生丝,价格暴涨,利润不菲啊。 当然最为积极响应的是李适的老家浙江,李家在当地还算有点实力。李适的信一到,李适的老娘便立马暂停了自家的海上贸易,和周边比较亲近的商人组织了一个船队,准备运粮进京。 消息也传到了福建和广东,不过反应比较冷淡,毕竟这些地区大多走的是南洋,有点看不上运粮到北方这个生意。 也只有黄景昉家族在积极推动,并联合了几个小家族组织了一支规模不大的船队,准备北上。 福建的坐地虎郑芝龙也接到了朝廷的旨意,要求他积极响应朝廷政策,拿出家族力量,调集船队往京师运粮。 不过郑芝龙看了以后就把朝廷的旨意丢到垃圾桶去了,还敢叫我老郑干事,就你那点利润,我老郑看都不带看一眼。 现在郑芝龙醉心于海上“收税”行动,船队往那一堵,不管是哪里来的,不管你是什么肤色,统统交保护费才能过路,这才是发家致富的好手段。 干贸易?没兴趣! 不过郑芝龙最近也很闹心,一个月前自家的宝贝儿子郑森吵着要去京师,自己当然不允许,结果这个混账小子当夜就带着十几个人跑了。 后面到了南京才给自己回了一封信,说是去京师为大明效力去了。 郑芝龙鼻子都气歪了,我们老郑家大好事业你不干?偌大的家族企业你不继承?你要去为大明效力,真是一个逆子啊! 江南的大商人们还在商榷,而一些胆子大的小商人却在行动了。 松江府,最近朝廷海上运粮政策把一些小商人搞得寝食难安。 特别是有人求购生丝喊出两百两一担(大约四百斤)的价格,有多少要多少,只要运到天津港,现银支付,更是让商人们疯狂起来了。 要知道生丝的成本一担在五十两的样子,只要运到天津就有三倍的利润。 靠近北方的地区有些都在走陆路运丝,据可靠消息,京师生丝需求量极大,价格居高不下。 沈重远是一个松江府的小商人,家里有三条一百石(载量)的商船,主要做一下近海的运输生意,反正不温不火也不能发大财。 最近就被这个朝廷的海上运粮给搞得寝食难安,当然他看上的肯定不是海上运粮,而是那个不查夹带。 沈重远在心里琢磨了一下,要是自己装一半粮食一半生丝运到天津港,至少有五千两的利润,而自己这么多年每年也才几百两的收益。 这一想就不得了,财帛动人心啊。 又想自家的商船虽然没有进行过远洋航行,但是还是沿海岸到达过浙江,甚至更远的福建。 于是沈重远一狠心,联系了几个亲朋好友来家里商谈此事,有得有船而有得有钱。 “实在感谢诸位应邀而来,这次沈某召集诸位前来是有大事相商,诸位大概都知道朝廷的最新政策吧。” “海上运粮,不查夹带,不征商税,到港现付,保障人身财产安全。” “生丝更是高达两百两一担,据说生丝运到吕宋也才一百多两一担,而吕宋的风险可比到京师高多了。” “怎么样,诸位想要参与一把吗?我们组织一只船队运一半粮一半丝到天津港去,一艘一百石的船利润大概在两千两左右。” 在场众人顿时倒吸一口凉气,两千两? 沈重远的堂兄弟沈重明是个生丝商人,现在正为手里大量的生丝发愁。 “远弟,京师的生丝真的高达两百两一担?” 沈重远嘴角露出一丝笑意, “兄长,我刚从苏州回来,消息确实属实。据说江北的一些商人走陆路运丝进京,大发横财。” “可惜陆路限制太大,运量太少,完全满足不了京师所需。” 第191章 海船到达天津卫 沈重明当即说道,“算我一股。” 沈重远顿时大喜,这就拉到了一家,生丝问题解决了。 不过其他人就没有这么热情了,有人问道, “重远,这海上运输风险太大啊,何况你也没有到过京师附近,这路线不熟啊。” 沈重远当然知道这个问题啊,但是高额的利润让人奋不顾身, “北方是没有去过,不过福建那么远我都去过。我想京师也不是问题,只要沿着海岸线走,危险不大。” 当即便有几家也是跑运输的站出来反对, “重远,没有去过的路线,万万不能独去,这一不好那就是船翻人亡。” “是啊,海岸线若是不熟悉万一触礁也是个致命问题,风险太大。” “我们对北方的水文也不了解,何时会有风暴什么也不了解,重远你要慎重啊。” 沈重远也仔细倾听意见,但是沈重远可不会被这些困难打倒,富贵险中求。 这时又有人说道, “朝廷的政策说得是好,但是究竟什么样子也不知道,不能去冒这个险。” “北方战乱频发,还是莫要往北方做生意为妙。” 最后走得只剩三家了,沈重远,沈重明,还有沈重远的一个发小刘大舟,刘大舟有五条百石商船。 沈重远还是一脸坚毅,内心的发财梦想也不动摇。 “哈哈,还好,还是有人支持,那就活该我们三人发大财。” 沈重明摇摇头, “我是生丝砸在自家手里了,必须要尽快出货。” 刘大舟却是一脸淡然, “想要发财,怎么可能不冒险,重远哥,我听你的。” 沈重远哈哈大笑, “感谢你们二位的支持,我的计划是现今我们八条百石商船,再去借两艘,筹够十艘。装五百石的大米,一百五十担生丝,即刻出发。” 沈重明说道, “远弟,需要这么急吗?还有朝廷虽然说不查夹带,可是我们是不是夹带的太多。” 沈重远急忙说道, “兄长,不得不急啊,我听说苏州的大商人正在组织一个大船队,载重数万石。到时候要是把生丝的价格打下来,就没有我们啥事了。” “关于夹带问题,朝廷也没有明说,我们先夹带一半。到时若是有问题,多花点钱打点,反正利润如此之高。” 沈重明也开始着急了起来, “好,一切听远弟的安排。” 只见沈重远又说道, “这次成本我们三家平摊,利润也是共享,要是出现风险也需要均摊。要是没有意见我们快去准备吧,尽量早日出海。” 几人也不磨蹭,短短三天时间便打包装好。五百石米花了七百两,一百五十担生丝沈重明出了一百担,又外购了五十担。 十艘船,一百多人,总成本大概一万两的样子,从黄浦江入海沿着海岸一路向北。 沿着海岸线,基本没有遇到什么风暴,由于船小吃水量浅也没有撞到礁石,三人顿时大喜过望。 顺风顺水走了十多天,船队便在山东的靖海卫附近停靠补给。 一路上沈重远等人尽量不和岸上交流,万一被当地官府给扣了那就得不偿失。 沈重远单人上岸贿赂了靖海卫的卫所官兵,卫所官兵给沈重远指了道路,并告诉了沈重远最想知道的京师消息。 回到船上后,沈重远赶忙把两人拉过来,一脸喜悦, “哈哈,打探清楚了,我们到了山东。只要继续海岸线走一天,然后往西北方向,只需要几天便可达到天津港。” “而且,我问了京师的生丝价格果然暴涨,不过具体价格他们不知道。” 沈重明本来紧张的脸色顿时松了一口气,这船上的一百五十担生丝成本都是七千五百两,要是出问题了,自家三人估计就得跳海。 于是船队又沿着海岸线走了一天,然后在长岛附近不再沿着海岸线走,准备穿过渤海直接到天津港。 行使进入渤海第二天便遇上了较大的风暴,还好沈重远等人运气好,只损失了一条船。 看着不远处的陆地,沈重远等人流泪满面又是激动万分,终于要到传说中的天津港了。 此时的天津大沽口,正好有高台眺望,一眼便看到了船队,即刻通知了天津卫。 天津卫早就得到了朝廷的旨意,疏通了海河,时刻关注海上来的船只。 于是沈重远等人得到了天津卫热烈的欢迎,并将船只停靠在了天津卫的码头。 天津卫一边招待沈重远等人,一边向朝廷通告消息,毕竟这可是李适大人重点关注的事情。 沈重远的船一停靠在天津卫就有商人上门询问,最近京师织造业火爆,但是南方独有的生丝原材料枯竭,出现一丝难求的状况,价格节节攀升。 早就有商人堵在天津,就等着碰运气看海上的商船来,然后买生丝。 见沈重远等人的生丝数量不少,而且质量也不错,当即开出两百二十两一担的价格。 沈重远等人直接惊呆了,居然比两百两的价格还好,当即就同意了这交易。 当然沈重远等人要是沿着天津段的运河进入通州价格估计卖得更好,但是这价格对于他们来说很满足了。 天津卫也没有刁难沈重远等人,也没有检查沈重远等人的货物,只剩以二两的价格把沈重远等人的大米给买了。 沈重远一算账,除开沉掉的一艘船,把剩下的卖掉。粮食卖了八百两,生丝卖了两万九千七百两,合计三万两多一点,除掉成本净赚两万两。 沈重远等人直接麻了,居然这么挣钱,每人也能分个六千多两,跑一趟当以前干二十年。 三人一合计马上修缮加固一下船只,回去加大马力继续干。 几人归心似箭,不过却被告知京师的兵部左侍郎李适大人召见。 无奈之下,只得沈重远一人进京,沈重明和刘大舟看守船只,顺便看看有没有什么货物返程携带。 沈重远坐着天津卫的军船走运河进京,路上看到岸边有大量的工人在干活,不由问道, “军爷,这是朝廷征发的徭役吗,我看有数万人在这一路上干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