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节
书迷正在阅读:穿越女主的小丫鬟、那个可爱室友背地里居然!、和前男友穿到七零、捡到小夫君、暗火缠颈、眉飛色舞(ABO NP文)、狗尾巴、[历史同人] 玛丽苏和三国和金手指、[综漫] 黑粉潜入立海大网球部后、[综漫] 侦探也会打网球
“李卿不要这么激动嘛,就算是李卿安排的又何妨,至少说明李卿将百官管理得服服帖帖。” 李适砸吧砸吧着嘴巴,果然优势在我,怎么做都是对的。 终于离开了官署,李适招来马车,准备从南城的永定门出城。 南城在崇祯的记忆里是京师最贫困的地区,拥有大量低矮的的房屋,到处的垃圾和臭水沟,这是崇祯在当信王时的记忆。 进入南城后,崇祯再次大吃一惊,以前那低矮错乱的房屋不见了,全是整整齐齐一排排三层小高楼,干净整洁的青石街道。 街道两旁全是百姓,摩肩擦踵,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崇祯不由说道, “朕也就数年没有逛过京师,怎么变化如此之大,给朕一种沧海桑田的感觉。” 李适淡淡一笑, “陛下否极泰来,大明中兴在即。” 崇祯一脸苦笑, “可是朕感觉什么都没有做啊。” 李适也是说道, “臣也什么都没有做啊,臣只知道忠心于陛下,忠心于大明,这京师莫名其妙就变了大样,臣也是百思不得其解。” 崇祯还是一脸苦笑, “李卿太过于谦虚了,朕知道这都是李卿的功劳。若是没有李卿,朕真不敢想象大明现在究竟是什么样子。” 李适满意的点点头,还算有点良心,要不是本阁老,崇祯小老弟你就要准备煤山挂枝了。 “臣其实也就有亿点点功劳罢了,臣记得去年这个时候,陛下目光如炬将臣破格提拔重用。” “陛下当时是需要多大的勇气,面对百官的压力信任臣下,现在臣想想都不得不对陛下佩服不已。” “臣原本才疏学浅,不堪重用。但是陛下恩荣并济,臣只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再加上大明列祖列宗的保佑,和陛下十余年的坚持不懈,最终感动上苍,让我大明风调雨顺,才能让臣有施展的余地。” “所以,京师能有如此大的变化,大明的实力日益增强,全乃陛下之功,陛下乃真龙天子也。” 崇祯顿时一愣,居然好有道理,朕果然是天命所归。 坤兴公主朱媺娖一脸崇拜的看着李适,李大人果然厉害,黑的也能说成白的,居然还如此有道理。 王承恩也是满意的点点头,李适这个混蛋对陛下的忠心还真没得挑剔。如此看来他的那些小动作也无足挂齿,试问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崇祯透过马车的窗帘一边看着京师的变化,一边竖耳倾听百姓的烦杂。 只见街道两旁商铺林立,所卖之物琳琅满目,应接不暇。百姓摩肩擦踵,穿梭其中,好一幅盛世景象。 此情此景只在古人的书籍中见闻,不料今日竟见到实景,崇祯不由生出一丝自豪感。 不时耳边还传来孩童的吟唱,居然还是李适的诗词。 崇祯不由说道, “李卿,没有想到你的诗词如此受欢迎,街道上的孩童都在吟唱。” 坤兴公主朱媺娖当即激动的说道, “是啊,是啊,父皇!李大人的诗集可是风靡整个京师,连儿臣都有幸拜读,对李大人的才情倾佩不已。” 崇祯当即面色古怪的看了一眼坤兴公主朱媺娖,又转头看了一眼李适。 只见李适一本正经,目不斜视,才松了一口气。 李适早已心惊胆战,这时说道, “这不过是臣闲暇之余之作,难登大雅之堂,当不得陛下和公主的赞叹。” 崇祯点点头说道, “朕也看过李卿的诗集,皆是哀怨,惆怅,深沉,伤感,没有想到李卿居然还有如此柔弱的一面。” “不过诗词终是小道,难登大雅之堂,谁能想到李卿这等英雄人物,会做出大量尽带女儿姿态的诗词。” “不过也不是没有亮点,李卿那首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就很不错,朕就很喜欢。” 坤兴公主朱媺娖一脸不服气的看着崇祯,李大人那首“人生若只是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才是真正的好词,足够名传千古的诗词。 只是朱媺娖总感觉这词有点不对劲,全词以一个女子的口吻,抒写了被丈夫抛弃的幽怨之情,这就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李大人也有这等经历? 李适表面上毕恭毕敬,其实心里早就腹诽崇祯皇帝,根本就不懂诗词,还大言不惭,要用艺术的眼光去欣赏这些诗词。 晃晃悠悠终于来到了城外,京师的城外人也不少。刚下马车,崇祯就听到不远处有人正在争论锦州战事。 崇祯当即给李适眼色,然后不动声色的靠近倾听。 第362章 崇祯出宫计3 “听说了吗,朝廷将要对辽东的锦州大规模用兵。” “怎么没有听说过,连出兵的时间和兵力部署都说得明明白白,这是被建奴的探子给打探了军机?可是为什么要传得沸沸扬扬呢?” “这很好理解啊,建奴探子大规模传播让朝廷知道他们已经知道了,好让朝廷将时间延后,他们好做准备。” “有道理,肯定是这个原因,建奴可真狡猾。你认为此次出击建奴,我们朝廷大军胜负如何?” “这还有什么说的,我大明必胜!” 。。。。。。 崇祯满意的点点头然后回转了过来,对李适说道, “李卿这朝廷将对锦州用兵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朕怎么一点都不知情。” 李适赶紧说道, “陛下,这兵部还在计划之中,现在一切都还没有一个定论。现在京师闹得沸沸扬扬,估计是哪个官员不小心泄露了。” “但是京师百姓对建奴恨之入骨,好像都想要打击一下建奴的嚣张气焰。” “不过臣认为还是需要休养生息,待到粮饷充足后再对建奴用兵。” 崇祯顿时急了, “李卿万万不能有如此想法,你看朝廷近期对顺贼用兵,大败顺贼,还收复了大量的失地。” “现在京师百姓同仇敌忾,正是主动出击,挫一挫建奴锐气的时候。此次出征建奴的花销朕出钱,朕不是还有五百万两的私房钱吗,李卿尽管拿去用。” 还有这种好事? 李适一想给了崇祯五百万两这么久,他都没有动用一分,就不知道修点园子,选点秀女什么的,真是山猪吃不来细糠。 “陛下真乃千古明君,气度恢宏,臣钦佩之至。既然陛下如此重视此事,那么臣便让兵部尽快拿出方案。” 崇祯满意的点点头,现在京师一片繁荣,百姓安居乐业,朝廷的收入也日渐增长,对外战争也是接连胜利,如此大明岂不中兴。 李适又将崇祯带到铁路处,乘坐跑在铁路上马车。 崇祯以前只是听说过铁路,今日见到实景,真是再次刷新三观,一种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既视感。 当坐上这种又快又稳的马车后,窗外的风景快速掠过,惊呆了崇祯三人,短短半个时辰便到达了通州。 王承恩当即惊呼, “这铁路上的马车速度居然如此之快,奴婢记得以往这到通州乘坐马车可要半天的时间。” 坤兴公主朱媺娖也惊呼道, “这就是铁路?为什么会起如此奇怪的名字,为什么坐在方面一点都不感到颠簸呢?” 李适笑而不语,根本解释不清好吧,这可是涉及到高深的学问。 只见崇祯一脸的呆滞,李适解释道, “目前已经通了天津到京师的铁路,海上来得粮食只需要一日便可入京。如今朝廷计划修一条铁路到沿海的盐场,将京师西山的煤炭运到盐场煮盐。” “还计划了一条铁路修到山海关,加强朝廷对关外的控制,和方便以后朝廷对建奴用兵。” 很明显崇祯要懂行一点,知道铁路这东西意义巨大,可不是简单的速度快。 “这铁路,朕看通体都是铁铺成,肯定造价高昂吧。” 李适回答道, “光是京津铁路便花费了两百万两,但是这铁路建好后,可以方便商人运输货物,朝廷可以收取过路费。” “目前这条京津铁路每月过路费就高达一万两,以后肯定会更多。” 崇祯点点头, “如此看来这铁路还是一本万利的物件,那就应该多修铁路。” 李适只是微微一笑,本官也想多修啊,但是奈何铁产量不足,只能慢慢来。 又和崇祯去逛了一下通州地区拔地而起,多如牛毛的小作坊。看着工人挥汗如雨,机器流星赶月。 崇祯再次震惊,虽然不懂速度如此之快便能生产一个物件的意义在哪,但是知道生产的东西越多才能更加证明大明的强盛。 所谓天朝上国,物产丰富便是这个道理。 回程的路上崇祯忍不住问道, “李卿,朕一直想搞清楚一个问题。为什么崇祯十五年前,朕兢兢业业,日理万机,夙兴夜寐的处理朝政,大明却是渐渐日薄西山。” “为何到了崇祯十六年后,朕基本未管理朝政,大明反而日渐强盛,百姓安居乐业。” 李适顿时一愣,这个问题可不好回答,正确的答案肯定是本官英明神武,扭转乾坤。而崇祯皇帝你急功近利外加情急之下胡乱指挥。 但是肯定不能这么说,怕伤害崇祯皇帝的感情,李适只好说道, “其实不过是个天命而已,就像臣以前说过苦尽甘来,这苦头吃多了幸福肯定会来的。” 崇祯下意识的点点头, “那朕就应该更加勤政,如此大明才能更快的中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