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4章 灯市
书迷正在阅读:金喻良缘、神级制药师、日记流:青春心上语、恐同竹马他突然弯掉了、网恋对象是我男神,肿么破、渡鸦不飞、邪王追妻:废柴小姐太逆天、病美人只想守寡、邪王追妻:废柴小姐要逆袭、[梅花烙]妾不如妻
		
		    丫丫趴在窗台前,“听说那个灯上有成千上万个孔呢。”    “这位扬州来的大师,着实厉害,竟能造这么高的灯。”    “更有趣的,是那灯上的意境,完全是江南风景。”    李瑾之去过扬州,知道江南是什么样的,“一灯观一城!实乃大师!”    白夏看着那个两层楼高的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古人的智慧,实在不可小觑。    这个时代匠人的地位低,若是在后世,绝对是国家级的一级宝藏大师!    几人看着灯,忽然一道寒风袭来,街上挂着的灯笼随风摇曳,像旋转跳跃的舞娘,煞是好看。    夏氏走过来帮几个人把窗户关上,“菜已经上了,先吃晚食。”    “窗户关上,你们爷奶上了年纪,吹不得风。”    闻言,白老头不满,“我身体好着呢,吃嘛嘛香!”    夏氏笑而不语。    方婆子道:“也不知道前儿夜里咳了一晚上的人是谁!”    白老头瞪她一眼,“嘿,你个老婆子......”    方婆子不搭理他,抱着白锦年,直接夹了一块炖的软烂的酥肉喂入他口中。    “我们吃肉,不理那个糟老头子。”    白锦年眨巴眨巴眼睛,看看白老头,最后冲着方婆子露出一个十足灿烂的笑。    粉嫩嫩的牙龈上一粒粒小米牙,煞是可爱!    方婆子抱着他香了一口,逗得他呵呵笑。    吃过晚食,一行人迫不及待上街。    几个小的率先走出去,奈何人流太大,想走快也无法。    方婆子倒是乐意,“你们都看着些,可别走散了。”    他们出门有护卫随行,就算走散了,也有说好指定的集合地点。    不过方婆子还是得多叨叨几句。    白家人是第一次参加县城的灯市,一时被各种花灯迷了眼。    脂粉铺子挂的是美人灯,书肆挂着四君子灯。    还有一个吃食铺子更绝,直接把灯做成吃食的样子,甚是有趣。    白夏最喜欢的还是蟠螭灯。    外形为宫灯状,内以剪纸粘一轮,将绘好的图案粘贴其上。    燃灯以后热气上熏,纸轮辐转,灯屏上即出现人马追逐、物换景移的影像。    故,蟠螭灯又称为走马灯。    “这工匠真是好巧的心思。”    白夏赞叹道。    丫丫很是赞成地点头,“一般人可想不到这样的点子。”    利用蜡烛燃烧产生的热气来带动轮轴转动,这样的想法,一般人可想不出来。    一行人慢慢跟着人流走动,不多时来到一家花灯铺子。    这件这家铺子里里外外挂满了不同形象的花灯。    有莲花灯,有动物形状的,有仕女宫灯,走马灯等等。    铺子外摆着一个摊子,摊子前此刻围满了人。    有叫好声鼓舞声,有嗤笑嘲讽声。    更有在一旁看笑话怂恿之人的大笑声。    几个小的很是感兴趣的挤过去,这才发现,原来是这家铺子出了猜谜语活动。    猜谜语送花灯。    摊子上挂着的灯笼下面,都悬挂这一张红纸,上面写的是正是谜题。    “各位,谁猜中了谜题,就能将所代表的灯拿走。”    “若能连续猜中十五道谜题,就能将店里最精美的灯笼带走。”    掌柜地站在摊子前不厌其烦地与不断涌入的人群解释。    谜题很难,至今为止,也才送出来三个花灯而已。    站在摊子前的人大多穿着长衫,头戴幞头,一副学子打扮。    除此之外,外围的大多数看热闹的百姓。    摊子前正站着八九个学生,似是两队不对付的人。    此刻正在比赛谁答对的题目多。    结果谜题太难,冥思苦想了许久才答对三题。    两队人‘大哥笑二哥’,你瞧不起我,我耻笑你。    白夏看着,突然有种亲切感。    想当年,中二的她们,上学的时候也是如此。    两队人马想不出谜题,周围围观群众又开始起哄,一时间只觉脸红下不来台。    白锦诚几个挤进人群。    白锦平当先说出来两个谜题,白锦诚也不落其后,连答两题,夏邵安也不遑多让。    李瑾之更是接连答对四题。    花灯铺子的掌柜的大惊,“几位小公子,真是好才学。”    四个人被人一夸,瞬间有些不好意思。    抿抿唇,做出一副稳住的书生样子,“掌柜的过奖了。”    又对原本争得面红耳赤的学子道:“承让,承让。”    几个学子抽了抽嘴角,被几个小孩子比下去了,再没有脸面待在此处,当下快速隐没在人群中。    “几位小公子可要继续猜谜?”    四个人对视一眼,李瑾之点头,“是。”    掌柜的又继续将剩余的谜题拿出来,越是精美的灯,下面悬挂的谜题越是难。    到最后,几个人抓耳挠腮,冥思苦想,堪堪又答对了三题。    剩下最后两题,却是怎么也想不透。    “‘害怕上当’谜底为‘小寒’。”    清脆的声音传来,掌柜的看向声音来处,却是一个小姑娘。    “何解?”    “‘寒’别解为‘害怕’,‘上当’别指‘当’字的上半部分,即‘小’,故为‘小寒’。”    白夏一番解释,李瑾之几个恍然大悟。    花灯铺子掌柜满脸佩服,“不知姑娘可知这最后一道谜底?”    头尖身细白如银,论秤没有半毫分,    眼睛长到屁股上,光认衣裳不认人。    白夏忍不住笑开,这是一道很有意思的谜题。    关于这首谜题还有一个故事。    相传一个地主嫌贫爱富、鱼肉百姓。    一位王姓书生,看不过眼,在十五这日举着一盏精美的花灯到处逛,上书这两句话。    地主大怒,以为王姓书生是在影射他,想着家丁要打他。    结果书生轻笑,“老爷请细看,我这四句诗是个谜,谜底就是‘针’。”    白夏轻轻吐出一个字,花灯掌柜笑容更甚。    “姑娘果真好才学。”    白夏摇摇头,真不是她才学好。    这诗谜在后世很是有名,她觉得有意思,就记下了。    只是不知道,在这个不同的时空,是不是也有个王姓书生和鱼肉百姓的地主呢。    白家一行人得了十五个花灯,小朋友们人手一个,剩下的花灯,给了几个妇人。    “哎哟哟,这花灯真好看。”    白夏没有拿那个最精美的花灯,而是拿了一盏走马灯。    她对走马灯尤其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