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宋冬梅半信半疑地收回羡慕的目光,继续吃起自己碗里的肉粽。 但是明显感觉没有刚才那么香了。 宋砚再次低头吃粽子,只是嘴角忍不住疯狂上翘起来。 除了江清月她们一家,其余人家也有不少跟着江清月学着包了肉粽的。 只是包的不多,想着万一不好吃,也不至于糟蹋了粮食和肉。 哪知道煮出来的肉粽获得了家里男人和孩子们的一致好评,纷纷感慨包少了。 为了给孩子们解馋,于是决定再重新多包些肉粽。 过完端午的第二天,众人便开始马不停蹄地插起稻秧来。 之前垦好的那块稻田早就已经蓄好了水。 水稻秧苗是各家各户一块凑种子播的,这会已经长得一个手掌那么高。 为了及时把秧苗插下去,大家依旧是分头行动。 女人和老人负责在秧田里拔秧苗,这活计可以坐在小板凳上干,所以要轻松得多。 拔完的秧苗用干草捆成一小把一小把的,据说是为了防止发秧疯。 其实就是为了不让秧苗散落。 捆好的秧苗被挑到水田,要找力气的大的男人将一捆捆秧苗均匀地抛到田里去,省得来回上岸拿了。 等秧苗抛好,负责插秧的男人们纷纷自觉站成一排,飞快地解开捆住的秧苗,麻利地用手捻开两株苗子往水田里插。 插秧是个技术活,不光角度力度间距有讲究,最重要的一点,插秧必须要插在一条直线上。 光是这一点就淘汰掉了很多人。 江清月自认技术不到家,就不去凑这个热闹了。 秧田那边,人也已经够多了,她想插也插不上队。 于是便带着宋冬梅和孩子们去山坡上的旱地里赶鸟。 这段时间,山里的野菜陆续老去,野果还未成熟,这些鸟就把目光打在了刚长出来的庄稼嫩苗上。 看田赶鸟的活自然而然落在了孩子们的肩上。 孩子们自发想了不少的办法,有用弹弓打鸟的,有用木棍绑着布条驱赶鸟的。 效果好是好,就是太费时间了。 总不能让孩子们住在田边守着。 今天有空,江清月就过来陪孩子们一块赶,顺便想想有没有什么一劳永逸的法子。 想来想去,还是决定先绑几个稻草人出来。 虽然这法子现代不一定好用,但是对于这些没怎么见过世面的深山鸟来说,应该还是有一定的作用。 江清月带着孩子们找来竹竿,先搭一个十字架作为稻草人的骨架。 捆紧了以后,再用干草分别扎出头和手臂以及身体的形状。 这些步骤孩子们也多多少少会一些,之前在山下的时候就没少跟着家里的老人一块做。 只不过江清月为了以假乱真,特地往稻草人头上戴个家家户户都有的草帽。 手臂上也系上两根破布条子,这样风一吹,布条子随风舞动,看起来更吓鸟了。 江清月做了一个,很快大家便都学着做了起来。 等旱地山坡这边四圈插上以后,剩下的都被孩子们送到了水田那边。 村长们看到孩子送来的稻草人,忍不住纷纷夸赞起来。 “手艺不错,比我们之前在山下的时候扎的要好!” “是清月婶子教我们扎的,鸟见了都不敢落下来吃庄稼了。” 村长赞赏地朝着旁边的宋砚点了点头,“清月这丫头主意就是多,聪明又能干,原本当初你们成亲我还不赞同,现在想来倒是你小子的福气。” 宋砚嘴角微扬,眼底尽是笑意,“她的确是极好的。” 第167章 夏天抓知了采野果 深山里的夏天比外面来得要晚一些,仿佛日子也比外面要慢上一些。 但是过了端午之后,还是飞快地热了起来。 夏天到了,孩子们都不约而同地想要去抓知了。 之前在村子里的时候,大家伙喜欢晚上挑着灯,趁着夜里偷偷跑到树林去摸知了。 一到了晚上,那些在土里沉睡的蝉蛹便悄悄地趁黑爬上了树吸吮汁液。 趁着蝉蛹还没褪去,直接抓回家往窗台上竹笼里一放。 第二天,刚蜕壳的蝉直接烤来吃,蜕下的蝉壳也是一味中药。 只是眼下在深山里,晚上摸黑出门毕竟不安全,大人们也不同意。 吃不到蝉蛹,孩子们也不放弃,只等天一亮就往外跑。 赶得巧的,还能趁着露水重抓到些刚蜕壳的蝉。 有的干脆就直接爬树抓起了已经会飞的知了。 其实成年后的蝉也可以吃,掐头去尾只吃腹部,味道倒是也别有一番风味。 江清月见孩子们这么乐此不疲地抓知了,以免孩子们爬树遇到毒虫或者摔下来,她也给出了个主意。 用长竹竿一端缠上蜘蛛网,缠到一定程度就可以去粘知了。 大概是知道她手艺好,孩子们粘来的知了都纷纷送给了江清月。 她也不客气,收下来后喊着孩子们一块过来烤知了吃。 烤架是用之前盖房剩下来的土砖垒成的,比石头架更方便,竹签放上去尺寸刚刚好。 炭是之前在后山开荒时烧的,点着后烟非常的小,特别适合烤肉。 处理干净的知了用竹签串成串,刷上油后直接放在上面小火烤熟。 最后再撒上江清月秘制的调料,把一群孩子吃得美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