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9章
宋家人,“!!!” 怪不得前面赵元明和两人这么熟稔,原来竟是一家人。 宋砚稍作一顿便开了口,“回禀殿下,宋某只是一介秀才,才高八斗实在是不敢当,只是侥幸多读了几年书罢了。” “若是殿下不嫌弃,便让少主留在此处温习功课,宋某定会倾囊相授。” 宋大川也当即开了口,“我们宋家定会竭尽全力照顾好少主的饮食起居,只是如今家中清简,只怕会怠慢了少主。” 吴王见大家都答应了,便高兴地大手一挥,“彻儿从小什么苦都吃过,放心吧,你们不必刻意照顾他!有口热饭菜就不错了!” 见父子二人的确是不拘小节之人,宋家上下这才微微松了口气。 宋冬梅也高兴地在桌下搓了搓手,小声朝着身旁的赵元明问了句,“赵将军是不是就留在江都府守城不走了?” 赵元明笑着点了点头,还没开口便被对面的吴王敏锐捕捉到两人的小动作,并出声打趣道—— “这趟过来,元明的变化是最大的,若是他姐知道他终于肯剃掉这一脸络腮胡,不知道要高兴成什么样?我刚带兵冲进来的时候差点没认出来,还以为江都府换了个将军!” “我本以为元明这次定会主动要求跟我一同南下的,没想到竟主动要求留下来守城。” 赵元明被打趣得手足无措,脸上也难得微微泛起红晕。 “殿下,如今北方形势不明,与其跟着你去南下,不如留在江都府,帮你守好这一道防线。” 吴王赞赏地点了点头,“元明说得也有道理,江都府的位置不可小觑,有你们在,我便可放心带军南下!” 赵元明听罢暗暗松了口气。 便趁着饭间,将自己打算如何重建江都府,如何安置房屋百姓,如何让战士们养伤等等一系列动作大致说了一下。 生怕吴王会反悔坚持要带他南下似的。 其实眼下南方只是些不成气候、溃不成军的残兵败将。 与其费劲心思去扫荡,他宁愿留在江都府,毕竟他之前答应过,所有拆掉的一砖一瓦,他都会亲自守着重新替百姓们盖好。 见赵元明表了心志,吴王当即满意地点了点头。 突然话锋一转,又扭头看向了宋砚,“不知道宋公子有何高见?” 宋砚稍作一顿,随即回答,“眼下江都府得以安定,平定南方也指日可待,是时候安置流民,开通水路恢复通商,让老百姓尽快过上安稳日子。” 吴王一脸赞赏地点了点头,“这次我南下清除乱兵余孽只是其次,主要也是想安抚民心、恢复通商,此事的确刻不容缓。” 话毕,吴王一扭头,忽然又把话头抛给了江清月。 “听闻宋娘子一向聪慧,实乃女中豪杰,不知宋娘子可有何高见?” 江清月忽地怔住,心想这顿饭吃得可太不容易了。 又是托付又是拜师的,没想到这会竟又变成了现场考核? 她一介妇人也免不掉? 好在江清月肚子里还算是有些墨水的。 当即便放下筷子,笑盈盈地开了口,“回禀殿下,民妇不懂什么安邦治国的道理,只是觉得眼下就快到芒种了,城外的地也荒了一年多,若是再不抓紧时间耕地播种,只怕今年秋收难有着落。” “若是现在能抓紧时间耕种,老百姓便不用东奔西走去逃荒,也能踏踏实实守着田地过活了。” 吴王虽一心爱民,但毕竟从小养尊处优,对种地之事所知有限。 所以之前看到江清月那满院子的菜,也只觉新奇,并分辨不出和寻常蔬菜有何不同。 虽知种地是紧要的事,但却远远没有那么强的紧迫感,或许是摆在他面前的大事太多了,竟一时疏忽了节气,差点错过了最后的耕种时节。 眼下听江清月一番话,忽然如梦初醒。 民以食为天。 乱世之中,百姓生活困苦,流离失所,朝不保夕,基本的温饱都成问题,又怎会有余力关心家国大业? 他们真正在乎的,根本就不是谁的拳头更硬、谁的兵马更多,而是谁能让他们有田可种,有饭可食… 第249章 分地复耕 江清月的话说完,吴王也陷入了长久的沉思。 正当大家面面相觑之时,他突然抬起头,面露赞赏地朝着江清月道:“宋娘子果然是巾帼不让须眉,今日受教,着实佩服!” “只是——眼下已近端午,我记得往年这时候也该插秧了,现在种稻可还来得及?” 江清月点了点头,“是晚了些,不过并非完全来不及,只要打理得当,秋收应该不成问题。” 说罢,江清月便主动把之前宋砚在村里推行二茬稻的法子给说了出来。 二茬稻晚了一个多月尚且还能收获不少,现在若是立即着手开始播种秧苗,在秧苗生长的同时开始开荒整地。 待稻田彻底整好之后,秧苗差不多也可以插了。 听到江清月这么说,种了半辈子地的宋大川也忍不住开了腔,“殿下,我儿媳说的没错,现在还来得及!不光能种水稻,还能种豆子,豆子对地要求不高,而且还能养地!” 吴王听后眼底越来越亮,没想到宋家人打仗是把好手,种起地来也个个是把好手。 于是便当即拍了板,“好!我等下便让人快马去安排稻种和豆种过来!”